海外侨情——保护华埠文化,华侨华人在行动

华埠曾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聚居的地区,又名“唐人街”“中华街”“中国城”。历经岁月变迁,不少华埠逐渐演变为以华人经营者为主的商业街区,慢慢积淀出独具特色的华埠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华埠文化不仅是海外华侨华人纾解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埠各有哪些特点?疫情为华埠发展带来哪些挑战?保护华埠文化有何意义?华侨华人如何在保护华埠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位身处不同国家的华侨华人一致表示:传扬华埠文化,义不容辞! 慰藉乡愁 守护精神家园 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到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从英国伦敦到加拿大蒙特利尔,从美国旧金山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唐人街是当地华侨华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从初来乍到到落地生根,很多华侨华人在海外打拼的历程中,少不了唐人街的陪伴和见证。在他们的娓娓道来中,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不乏共性的唐人街图卷逐一铺展开来。 …

海外侨情——保护华埠文化,华侨华人在行动 Read More

海外侨情——一些国家放宽疫情防控 当地侨胞:加强自我防疫更重要

近日,世界各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再次调整,例如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先后放宽防疫措施。记者采访了生活在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的华侨华人介绍了所在国防疫政策调整后的工作与生活情况。 新加坡华商:放开防疫政策是寻求与世界再次连接 新加坡新中咨询集团创办人兼总裁宋占勇对记者表示:“我在新加坡生活了18年,疫情到今年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我个人是理解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变化的。首先,新加坡地方小、资源少,又是开放经济体,新加坡需要与世界的‘联通’;其次,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病死率相对非常低,所以才会采取与最初的‘清零政策’不同的一种策略。” “但疫情政策发生改变,新加坡民众却依旧谨慎,因为新加坡最近一两个月的病例出现爆发式增长,日新增确诊病例曾高达2万例以上。据统计,对于拥有500万人口的新加坡来说,平均每5个人就有1人确诊。所以,新加坡民众还是很谨慎的。”宋占勇说。 英国华人:开放疫情防疫政策引发争议 …

海外侨情——一些国家放宽疫情防控 当地侨胞:加强自我防疫更重要 Read More

华人故事——美国加州以华裔命名街道 这人是谁?

2月12日,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中心曾经的华埠街区,以圣地亚哥华裔参政第一人谭卓仪(Tom Hom)名字命名的“谭卓仪荣誉大街”街牌正式露面。 再过几天即将迎来95岁寿辰的谭卓仪被认为是圣地亚哥的传奇人物。 他于1963年当选市议员,成为圣地亚哥历史上第一位非白人议员;又于1968年当选加州众议员,成为州立法院的第二位亚裔议员。 谭卓仪在1970年代退出政坛后开始从事地产开发,重建了圣地亚哥市中心和著名的Gaslamp商业区。他也对后来圣地亚哥中华历史博物馆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

华人故事——美国加州以华裔命名街道 这人是谁? Read More

美国华人——没有跨越不了的华埠寒冬 华侨华人用坚守和温暖治愈家园

华埠,又称唐人街、中国城,保存着中国特有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一种历史见证。 华裔厨师杨女士从小在美国旧金山华埠长大,过去她与家人一起到当地华人餐馆饮茶,觉得华埠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然而,疫情发生之后,走在空荡的华埠街头,她开始担心华埠充满历史性与文化的街区可能会永远消失。 中餐馆、纪念品商店生意萧条,正在游客缺席的情况下苦苦挣扎,加之针对亚洲面孔的仇恨犯罪事件激增,华裔老人频繁遇袭,很多华人还害怕在天黑之后出门……美国各地华埠深处“寒冬”,面临不确定的未来。 担心失去华埠,杨女士在疫情期间忙着捐款,忙着拍摄纪录片,呼吁给予百年华埠更多的关注。还有很多的华人和她一样,正用自己的行动为遭受疫情重创的家园注入更多爱心和力量。 用“安心”照亮回家路 …

美国华人——没有跨越不了的华埠寒冬 华侨华人用坚守和温暖治愈家园 Read More

海外侨情——困扰华人家长的这个难题,又又又来了

圣诞新年假期将过,美国各学校又将迎来新的开学季; 当地时间1月3日,美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00万,再次刷新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新增病例最高纪录; 尽管多地教育部门纷纷采取措施,遏制疫情在校园内传播,但华人家长又一次迎来这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该不该让孩子返校? 有些华人家长明确表示,疫情严重,不愿送孩子去学校。 …

海外侨情——困扰华人家长的这个难题,又又又来了 Read More

海外侨情——“疫”路走来,海外华商是如何开启自救模式的?

最近,新一波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又席卷全球,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8日表示,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该变异病毒。经历了几波疫情反复,海外华商的现状如何?疫情期间经营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开启自救模式的? 本期小侨说,邀请到三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华商,一起来看看她们疫情期间的海外经商路吧。 逆流而上,餐饮业者被逼出来的经商路 “现在店里所有东西我都会做了,人也是被逼出来的。”这是小侨在采访美国洛杉矶的七七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疫情之前,七七经营着一家外卖平台,而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找准时机逆流而上,开始投身做生煎包堂食。但困难也随之而来….. …

海外侨情——“疫”路走来,海外华商是如何开启自救模式的? Read More

海外侨情——别了,牛车水美食街!

10月22日,经营了20年的新加坡牛车水美食街结束营业。 这条街道自2001年开设,以售卖美食的小贩推车吸引旅客及本地民众。 这里曾聚集着华侨华人熟悉的老字号,曾在重要的中国节日张灯结彩,还曾还定期举办特色美食活动…… 2013年,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牛车水美食街耗资400万进行大改造,包括增设遮盖提升食客的用餐体验。 但疫情暴发让这条美食街陷入危机。 …

海外侨情——别了,牛车水美食街! Read More

海外侨情——世界上这些地方,为何都以华侨华人之名命名?

我们都知道,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令小侨骄傲的是,用华侨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建筑物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是什么让他们获此殊荣呢?有的为纪念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有的褒扬对经济、社会所做贡献……下面,就选取几个事例,去各国看一看吧。 美国纽约——纪念“逆行者”华裔英雄 二十年前的9月11日,华裔青年曾喆(Zack Zeng)在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遇恐袭,原本可以安全撤离的他,急匆匆地和妈妈说了句“妈,我没事,我要去救人。”便挂断电话,逆行去救人。谁曾想这通电话后,曾喆在救人过程中不幸去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为了让曾喆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美国纽约华埠的摆也街从茂比利街到巴士打街之间地段被永久性地命名为“曾喆街”(Zhe“Zack”Zeng Way),这也是纽约有史以来首次以华人名字命名一段华埠街道。 …

海外侨情——世界上这些地方,为何都以华侨华人之名命名? Read More

华人故事——追随孙中山的司徒美堂

1904年,司徒美堂在黄三德的引见下认识了孙中山。从此,司徒美堂追随中山先生,以洪门身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元老。 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非常看重华侨的参与,他曾说过一句名言:“华侨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华侨为中国革命出钱出力、毁家纾难的杰出贡献。在他看来,华侨虽然远离祖国,但有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是不可多得的革命资源。他长期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成效。 1894年,29岁的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将此地作为其宣传革命的基地。后来,他觉得美国本土的华人比檀香山多,必须开拓这个大市场才能赢得更大的胜利。他1896 年首次到达美国本土,在旧金山、纽约等地展开宣传。此时孙中山未与当地最重要的组织——洪门联系,未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1904年,孙中山打算再次赴美宣传革命。此次他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提前向其他人请教如何有效开展宣传。兄长孙眉向他建议说:“美国华人社会中,最大的组织是洪门,而洪门最有势力的是致公堂,这个组织一向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与兴中会的宗旨不谋而合,若果可以利用,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

华人故事——追随孙中山的司徒美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