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讲粤叻——粤语俚语之“淹尖”*

普通话里面的“挑剔”,广府人则称为“淹尖”。例如:有得食你就食喇,又话咸又话淡,咁淹尖(即:有吃的你就吃吧,又说咸又说淡,真挑剔)。因此,“淹尖鬼”是爱挑剔之人,“淹尖到死”则表示挑剔至极。

“淹尖”这个词语不是由两个词根组成,而是由两个不可拆分的音节(粤拼:jim1 zim1)连缀而成,两个音节拆分后不表示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其强行拆分成“淹”和“尖”的话,原词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另外,亦有人写作淹煎。

此词最早见用于元代杂剧,主要是形容久病不愈的痛苦状。例如,元剧《萧淑兰》:“病淹煎苦被东风禁,泪连绵惟把春衫渗。”再如,《阳春白雪》:“觑了这淹尖病体,比东阳无异。”

“东阳”是南朝时一个叫沉约的人,因出守东阳,故称其为“东阳”。沉约因操劳日渐销瘦,后以“东阳销瘦”或“东阳瘦体”为形容体瘦典故。久病者精神抑郁,诸多不适,难以侍候周全,后来“淹尖”在广府话里引申出挑剔之义。所以,留存在广府话里的这个古汉语词,在词义上是发生变化了的。

如果把“淹尖”重迭说成“淹淹尖尖”,语气要较原先的加重。挑剔而又刻薄是“淹尖麻米”(“麻米”无义,缀成四音节,加重语气)。此外,“淹尖鬼”已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还要喳喳喳地诸多挑剔,声音聒耳,更让人烦闷,则称作“淹尖声闷”,同样表示极挑剔之义。由于“声”的口语音读同“腥”,故民间还流行写作“淹尖腥闷”。

此外,有部分学者认为“淹尖/淹煎”的本字应写作“㤿憸”,㤿,《广韵》一监切,《集韵》于监切,从音懕。㤿憸。多意气貌。憸,《廣韻》七廉切,《集韵》思廉切,《说文》憸,詖也。憸利於上,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