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發時代先聲 領南國風潮的章以武*

章以武,1937年出生,美國僑眷,著名作家,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學院副院長。 1961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歷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電影文學劇本《雅馬哈魚檔》《從初一到初三》,電視連續劇劇本《南國有佳人》《天心一角》《情暖珠江》《愛的結構》及電視專題片《歷史的見證》,話劇劇本《三姐妹》等10多部,另有長篇小說《南國有佳人》,中短篇小說集《應召女郎之淚》,短篇小說集《生命曲》,報告文學集《異想而天開》,文集《當代嶺南文化名家章以武》(小說卷)及論文多篇。其作品獲1985年文化部優秀電影二等獎、廣州市慶祝建國40週年優秀作品一等獎等,被譽為“南國生活先行一步的新潮時尚流行風標”。 2015年,章以武獲評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

章以武1937年出生於上海,抗戰期間,隨家人回到故鄉浙江寧海,酒館裡聽長輩大擺龍門陣,杏樹下看算命先生測字說人生,這些兒時的經歷,在章以武心裡是最接地氣的民間藝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店,便是江浙一帶的“風情”,當地人習慣於閒暇時聚在小酒館裡,喝著紹興老酒、擺著龍門陣,家長里短、社會新聞、民間故事……章以武潛移默化中對說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青年章以武

1951年,年僅14歲的章以武報名參加支援大西北的工作,激情洋溢地奔赴甘肅。在上了一年銀行學校後,被分配到甘肅定西地區的大山溝裡,成為一名鄉村信貸員。生長在江南水鄉、自小生活優越的章以武萬萬沒想到,大西北的生活是如此艱苦,住的是破窯洞、喝的是地窖裡儲存的渾濁雨水、吃的是雜糧糊糊,窯洞裡就是個炕,上面蓋的是一張羊皮和一些破爛的被子,零下20度外出工作,內穿一身單衣,外罩一件簡易羊皮大襖,再用繩子一扎,“窮到難以想像”。

“生活艱難也有個好處,那就是磨練了我的意志。”章以武認為,只要在大西北的山溝溝裡生活過的人,就什麼艱苦都不怕。 1956年他順利考上西安外國語學院,後轉入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

1958年,章以武還是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當時正參加為期一個半月的務農實踐,偶然發現從來圍著鍋台轉的大嬸,竟然在一次乒乓球賽中戰勝了咄咄逼人的長辮子姑娘,章以武以此為靈感寫了2000字的短篇小說《第二次交鋒》,投稿給《南方日報》。二十天后,該稿刊登在《南方日報》副刊頭條的位置。這是章以武的處女作。不久,《南方日報》副刊上刊登了一篇讀者來稿,讚美《第二次交鋒》,說它構思精巧,洋溢著農村生活的芬芳。這大大激勵了章以武的寫作理想。隨後,章以武在《南方日報》陸續發表小說:《公社廣播員》《翠柳》《在密密竹林裡》等,而章以武也在華南師範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廣州大學任教,成為該校人文學院教授。

《雅馬哈魚檔》電影海報

20世紀80年代,廣州人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敢為人先,率先開放了蔬菜、水果、三鳥(雞鴨鵝)、魚鮮市場,市民不用魚票肉票也能購買。這在敏銳的章以武看來是一個富有深意的轉變:“魚鮮代表著廣州人的草根精神,廣州的老百姓能吃到生猛的魚,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利好落實到千家萬戶的體現。”章以武書寫了《雅馬哈魚檔》,被珠影拍成電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場景和語言,都源於廣州街頭巷尾、原汁原味的現實生活。

這部根據章以武小說改編的電影,展現了廣州五彩繽紛而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濃郁的廣味市井風情、新時代的光芒,被譽為“廣東改革開放的一張亮麗名片”“當代廣州的’清明上河圖’”,在海內外多次獲獎,更被視為“南派電影”崛起的代表作。章以武說,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的價值在於:第一個敲響市場經濟大門、第一個有膽量提出來勞動致富、賺錢光彩。

進入90年代,廣州房地產開發紅火起來。章以武以敏銳的視角創作了長篇小說及劇本《南國有佳人》。 《南國有佳人》以房地產開發為背景,塑造了才貌出眾的女企業家俞華的文學形象。俞華在時代大潮中浮浮沉沉,執著追求成功與個人幸福,遊走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間,借主人公的命運和復雜曲折的情節,展現了在金錢面前人與人關係的微妙變化和改革開放後廣州的人文風貌。

作為一名作家,章以武認為自己必須把老百姓嚮往美好明天、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向上看”精神傳達出來。有了這個想法,接著還要用生活的素材進行生動鮮活的表達,做到“腳向下”。他說,“文學創作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工程,必須做到‘心向上,腳向下’,才能寫出讀者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21世紀的廣州已進入典型的城市市民生活,城市人的各種壓力、情緒困擾、情慾交織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 2012年,章以武出版中篇小說《太老》,以都市生活和愛情理念為主線,反映現代生活的新熱點新話題。

章以武先生性格樂天、率性,與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黃樹森、範若丁一起,被文壇老友戲稱為廣東本土文化圈的“吉祥三寶”。他曾將幾十年來的創作心得總結為八個字“與時俱進、吃透生活”,如其所述:“我深深感到,我之所以還能寫點東西,全都因為沐浴著來自南海浩蕩的’現代風’,行走在珠三角這片養育我的熱土上啊!”

作為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章以武自身的創作經歷和廣州這片土地是緊密相連的。從電影《雅馬哈魚檔》、電視連續劇《情暖珠江》《南國有佳人》到小說集《硃砂痣》,改革開放的精神藉由章以武的這些影視作品傳向大江南北。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奔去,而章以武始終以“一杯茶、一支筆”堅持向著目標不斷奮進,帶著自己一身正氣、朝氣、大氣、俠氣,記錄南國風潮,發出時代先聲,奉獻南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