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失而不怒、得而不驕、靜而不爭

《莊子》曰:“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世間萬物有盈有虛,得與失也因此相存相依。

有所得而不張揚喜悅,有所失而不悔恨憂愁,便是淡然通透。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失而不怒、得而不驕、靜而不爭。

01 失而不怒

《孟子》中說:“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遭遇貧窮困苦,也不憂愁,即使不被任用,也不怨恨。

痛苦,是因為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世俗的事情,太在乎一些東西,計較的自然就東西多了,痛苦也就多了。

當你跳出世俗的局限,站在一個更高的地方看人生得失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曾經痛苦的事情並沒有那麼重要。

事物表象存在的得未必是得,表象的失也未必是失,正如《道德經》中說“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的道理一樣。

加措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說:

“人們喜得而厭失,其實全無必要,失去並非不可接受,更不必視為恐怖的洪水猛獸,在很多時候,失去其實就是放下,是為了更好的持有。”

真正厲害的人,擁有看穿得與失的智慧。不沉於錯過、不怒於不公、不悔於失敗。

02 得而不驕

《道德經》中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一個人,只有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才能有所成就。

《禮記·表記》: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不自我顯擺和表現,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勞身份和地位,也不強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去做,才能保持自己忠厚謙遜的品性。

一個能夠洞明世事、知己輕重的人,做事處人就一定能夠把握好分寸。

越是水平高、能力強、功勞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慮願不至”的道理。

真正厲害的人,擁有藏匿鋒芒的智慧。不浸於功勞、不炫於成績、不驕於榮耀。

03 靜而不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不搶,才能真正無憂無慮,沒有煩惱。

《戰國策》中有一篇“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

鷸和蚌互相咬住對方,誰也不肯抽身讓步,久久相持不下,最終漁翁將它們一起捉走了。

世間諸多煩惱,皆來自一個“爭”字。

不爭是一種豁達,更是聰明的選擇。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比較財富、不攀附名利、不計較得失。靜靜努力、悄悄厲害,屬於你的總會到來。

願我們,一日喜樂無惱,一夜安眠無夢。失而不怒、知足常樂,得而不驕、一笑而過,靜而不爭,瀟灑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