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身為廣州人,點可以唔知廣州沙河粉的來歷*

廣州沙河粉遠近聞名,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產地就是在沙河鎮。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清朝未年,沙河鎮有一間名叫“義和居”的夫妻小店,以賣白粥、油器、飯食為生。店主樊阿香為人忠厚老實,秉性善良。左鄰右舍的窮苦老百姓,有時實在揭不開鍋,他也周濟一碗半碗粥飯。

有一日,沙河鎮來了一位老人,衣衫襤褸,看樣子是遠處來的。他走到“義和居”門口,實在走不動了,坐在門口的大石上歇腳。阿香走上前一看,老人已餓得直冒虛汗,阿香連忙叫妻子盛了一碗粥給老人吃,可是老人卻擺擺手說:“我沒錢。”阿香說:“老人家,餓成這樣了,吃吧,我不收你的錢。”老人這才把粥喝了。從此,老人就在沙河的一個破廟里安身。每天,他在“義和居”收市後,就到店裡討吃,阿香夫婦也從不嫌棄他。老人和阿香夫婦熟了,有時也指點他們一些做菜方法,店裡賣的食品味道好了,光顧的人也多了。

就這樣,過了好長一段日子。一天中午,“義和居”收市了,老人又來到“義和居”,卻不見了樊阿香,老人覺得奇怪,就問阿香的妻子:“阿嫂,老闆呢?”阿香的妻子說:“他病了,正在裡面躺著呢。”

原來,昨晚阿香吃了些上火的東西,又著了涼,有點發熱,頭重腳輕,正在屋裡休息。阿香聽到老人的聲音,走了出來。阿香的妻子問道:“你好些了嗎?想吃點什麼?吃飯吧?”阿香搖搖頭。妻子又問:“吃糕吧?”阿香又搖搖頭,說:“喝點白粥算了。”老人卻說:“喝點粥水怎能頂肚充飢呢,不如蒸粉吃吧。”阿香夫婦忙問他怎麼蒸。老人教他們磨好米漿,找來一個窩籃,把米漿薄薄地倒在上面,然後放在大鍋裡蒸,不一會就熟了。老人揭起蒸熟的粉皮,切開,再加上油鹽香蔥等佐料,把兩碗香噴噴的米粉送到阿香面前。

樊阿香一嚐,十分可口,問老人這米粉叫什麼名稱。老人說:“這是試著蒸的,還沒有名字呢。”阿香的妻子便說:“這粉是在沙河蒸的,不如叫沙河粉吧。”阿香和老人也齊聲叫好。

阿香說:“老人家,你一身本領,以後別住破廟了,就在店裡住吧。你叫什麼名字?不如認了我做乾兒子,好時時指點我們。”

老人笑了笑,說:“我叫樊官秀,乖兒子,為父謝謝你了。”他吃完飯,又走了。

第二天,阿香做了些好酒菜,準備正式請乾爹回家住。可是日已過午,老人還未到來,樊阿香去破廟找老人,已不見老人的踪影。

後來,“義和居”改為專營沙河粉。由於白雲山水水質優良,用它製成的沙河粉又薄又韌,細滑可口。本地居民、過往客商都喜歡光顧沙河粉,因而生意十分興旺,生意越做越大。鄰里小店也爭相仿效,如今沙河粉已成了沙河鎮的特產,遠近聞名。

1984年,沙河公社在伍仙橋建起一間沙河粉廠,粉廠專門設置了一條水管,從白雲山九龍泉引來泉水,又用優質白米磨成米漿,蒸出來的粉皮又薄又韌,彈牙爽口,很受食家歡迎。產品出口到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可是由於手工操作,產量太低、利潤薄,在90年代初已停產。只有沙河飯店還天天到白雲山運水回店製作正宗的山水河粉。沙河飯店還不斷創新,製作出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的沙河粉,成了店中的品牌。很多歸國華僑、港澳同胞,回到廣州都必定去廣州品嚐這一家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