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粵劇“泰斗”馬師曾的愛國情

馬師曾(1900-1964),字伯魯,號景參,出生在廣東,1917年在廣州學戲,由教戲館“轉讓” 給來招徒的“南洋客”,赴新加坡開始學習演出,除演戲外,還當過教員、礦工、黃包車夫,在東南亞6年的坎坷經歷對其日後藝術生涯頗有影響。 1923 年,回到香港演出粵劇聲名鵲起,1931年赴美演出3年,是中國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在“粵劇救亡運動中”,不僅建立了“抗戰粵劇團”,而且編演了《衛國棄家仇》《漢奸的結果》《烽火奇緣》等豐富作品,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獻金獻力,宣傳保家衛國思想,爭取民眾力量,於後方為抗日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回到廣州定居參加粵劇工作,任廣東省粵劇團團長,當選省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

1900年,馬師曾出生在廣東,幼年與父母一同在廣州居住。 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他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投靠任兩湖書院經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因而有機會攻讀四書五經及習練書法,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 1911年武漢爆發辛亥革命,他隨家人逃離武漢輾轉回到廣州,馬師曾就讀小學和中學期間,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的演出活動,有時還偷偷跑去觀看著名演員新華、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粵劇。

中學未畢業,馬師曾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間銅鐵店當學徒,因不堪忍受店東和其他伙計的欺凌,跑回廣州進入太平春教戲館學戲,自起藝名關始昌,從此開始了粵劇學徒的生活。

1917年馬師曾受聘於新加坡慶維新粵劇團,後轉投普長春粵劇團,並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期間在南洋一帶學藝和演出。 1931年春,馬師曾應聘到美國三藩市演出,行前他精心編印了《千里壯遊集》帶往美國,向美國觀眾宣揚優美的粵劇藝術,他一直強調戲劇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認為“人亦孰不愛國,凡愛國者必思自葆其國有之道德文化”,提出借戲劇“以宣傳我國特有之道德文化”。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抗日戰爭打響,民族矛盾的爆發。在各粵劇大家的率先帶動下,粵劇界也從此逐漸掀起了粵劇救亡運動。馬師曾也積極參與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率先對“救亡粵劇”進行編演,這也直接影響了粵劇界接下來的發展走向。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激烈,更多粵劇人士關注抗戰時事,將愛國思想融入到他們編演的作品中,以宣揚鼓舞群眾抗日,讓“粵劇救亡運動”得以壯大。

1933年馬師曾從美國回到香港,與譚蘭卿組建救亡粵劇團——太平劇團,並作為台​​柱,為劇團的發展撐腰,當時報紙標榜馬師曾是“新派粵劇泰斗導演兼主演藝術鉅子”。馬師曾編演《鬥氣姑爺》《刁蠻公主戇駙馬》《野花香》《審死官》《賊王子》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劇目有如:《漢奸的結果》,宣揚愛國思想,痛罵無恥漢奸。後來劇團遇到一些問題,馬譚二人便轉戰銀幕事業,1936年劇團重整旗鼓,劇團再現生機。

1936年,日本貴族院議員無視我國政府的警告,多次向貴族院提議,提議將中華兩個字,改稱成支那。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感到非常憤怒,要日本政府作出解釋。馬師曾作為頗負盛譽的南方戲劇名伶,為了此次事件,義憤填膺地發表了一篇長函給日本貴族院,明確地表示了一個舞台伶人對於國事的憤慨。此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報刊《星華》上屢見報導。

1938年6月,馬師曾參加由中國婦女兵災籌賑會在香港主辦的“華南電影界,遊藝籌賑會”。馬師曾參演三天,前兩天與譚蘭卿合演《最後的勝利》《三娘教子》,第三天與當紅名伶薛覺先合演《戲鳳》,為籌賑會吸引了大批觀眾,籌賑會最後的善款全都發到前線支持抗戰。同年,馬師曾又在太平劇院上演其本人新編的劇目《情網殺人精》,全體藝員都是概盡義務,演出的所有收入,悉數捐購廣東國防公債。作為華南影劇兩屆最有號召力的人,在滬戰發生以來,各種方式貢獻給國家的錢財,不下十萬元。

馬師曾與薛覺先

1941年,香港淪陷,日本侵略者久聞粵劇大家馬師曾才名,邀請其為日軍演出。馬師曾拒絕為日演出,並組建“抗戰劇團”(後改名為勝利劇團)。香港淪陷三天后,馬師曾決定冒險帶領全家人逃離香港,偷偷從澳門走迂迴路線,最後在湛江落腳。重新建設好劇團後,帶領團員在湛江一帶進行粵劇演出,宣傳抗日救亡。這支劇團常在霞山、赤坎等地進行救濟難民、勞軍、籌募寒衣的義演,深得人民的敬愛。日本侵略者得知馬師曾在湛江的消息後,竟派特務組織追踪到湛江,威逼馬師曾返回香港。馬師曾丹心照骨,不懼強敵,毅然率領全體團員及眷屬100多人轉往廣西。

1942年馬師曾在廣西建立抗戰劇團,率劇團到後方大演抗戰劇,吸引觀眾捐獻善款的同時,也激起了人們的愛國心。馬師曾率領團員先後在廣西的玉林、容縣、柳州、桂林、梧州和廣東的肇慶、郁南、德慶等地演出,籌得大量善款支持抗戰。同年7月率團重到桂林,投入到“保衛大桂林”的救亡宣傳中,果斷義演獻金,盡全力支援前線。桂林被敵佔領後,劇團戲班損失過半,但大家仍堅持鬥爭,鬥志昂揚,輾轉退入安全區,不畏艱險、堅持出演抗戰的劇目《華容道》《張巡殺妾饗三軍》等,直至抗戰勝利。

馬師曾始終堅信中華民族不會被日寇擊垮,粵劇人有責任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族覺醒,號召全民齊心協力打敗侵略者。在當時四萬萬中國人“發出最後的吼聲”中,有馬師曾蒼勁有力的唱詞:“望人地咪侵犯都應該決心共倨(他)相爭,誓死我地難以被他侵!”

紅線女與馬師曾

新中國成立後,馬師曾回到廣州定居並參加粵劇工作。 1956年馬師曾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團團長,與紅線女合演回廣州後的第一個新編劇目《昭君出塞》,不久兩人又合《搜書院》並到北京匯報演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先後同首都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56年5月17日召開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在講話中表揚馬師曾對粵劇工作的貢獻說:“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

1956年,周恩來總理接見馬師曾(右三)

這一年,馬師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劇協廣州分會副主席,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