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趣事——網傳三星堆縱目人後裔回應 稱專家曾到其家中抽血檢測

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出土金面具等500多件重要文物,再一次驚艷世界,並引起公眾對三星堆文明的討論熱潮。 3月21日晚,網絡上出現“三星堆縱目人後裔在劍閣縣武連鎮”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3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被稱當代“縱目人”的四川劍閣縣武連鎮王守義的兒子王鶴,他介紹,父親已於去年去世,對於當代“縱目人”這一說法,他們並沒有太多對外透露。而在考察組到他家之前,他們並不知道“縱目人”。老人說,祖輩在劍閣武連鎮生活了300年左右,據族譜記載,他們是從湖南遷到山西,再遷徙到了四川。

王鶴稱,2014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牽頭,專家等人對他父親進行了考察,還進行了抽血檢測,並出具了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中的對比圖顯示,王守義的相貌與三星堆青銅像有幾分相似

考察——

男子相貌與三星堆“縱目人”相似

專家曾到其家中抽血檢測

3月21日晚,三星堆“縱目人”後裔現在劍閣縣武連鎮的消息在網絡流傳。紅星新聞記者發現,該消息中的主角是四川劍閣縣武連鎮的王鶴,也是被稱為“當代縱目人”的王守義的二兒子。

22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69歲的王鶴大爺,對於幾年前考察組到他家對其父親考察一事,他仍記憶猶新。

王鶴大爺告訴紅星新聞,早在1986年,四川省社科院的副院長廖永祥到劍閣縣志辦去講課,發現當時在劍閣縣志辦工作的父親王守義的相貌,跟剛出土不久的三星堆青銅像非常像,不過當時並沒有進一步研究。

“廖永祥去世後,2014年,省社科院另外的領導在其日記中,發現他曾經記錄的這個事情,於是和廣元聯繫,並找到了我父親。”王鶴介紹,那一年,他父親已經近90歲高齡,當時由省社科院牽頭,還有復旦大學的專家等,一起到他們位於劍閣縣武連鎮的家中,“拍照、攝像、採訪等,一共花了近一天時間。”

王鶴稱,去年3月,其父親已經去世,他還有一個哥哥,現在在山西。當年專家組考察他父親時,他哥哥也從山西回到了劍閣。

“他們帶我父親和我們兄弟二人到醫院進行了抽血,說是進行DNA檢測。”王鶴說。

考察報告上王守義與三星堆青銅像的對比圖

報告——

這一個體是較早從湖南分出的類型

或源自新石器中早期高廟文化

在採訪中,王鶴大爺拿出了一份檢測報告,封面上寫著四川省巴蜀文化中心資助課題,編號2014-3,報告名字為“四川省劍閣縣當代縱目人考察報告”。

紅星新聞記者在考察報告上看到,上面有三星堆青銅像和王守義的頭像對比,圖片上方寫著“當代縱目人”與“古代縱目人何其相似乃爾。”

“考察報告是2015年出的,當時給我們寄了5本,我和哥哥分別保留了一本,還給劍閣縣送了一本,我們覺得相當珍貴。”王鶴說。

記者發現,考察報告中記載了“四川劍閣縱目人基因檢測初步報告”,上面有這樣一組結論:這一大類型在中國漢族中占到最多的比例,集中分佈於從湖南到山東的地帶中,與伏羲文化相關,共祖年代為約6800年。根據內部STR分析,這一個體是較早從湖南分出到四川的類型。從源頭上看,可能來自湖南新石器中早期的高廟文化的人群。

高廟文化出現原始的八卦圖案、鳳鳥、獐牙、建木等造型,與古蜀文化的特徵似乎有關聯。這一樣本的基因溯源比較支持文化的關聯性。

在這結論後面,考察報告中稱,對比家族譜系和古蜀文化知識,認為以上結論基本上靠得住。唯一有一點異議,“根據內部STR比較與家族資料分析,這一個體是較早從湖南分出到四川的類型”,與其家族遷徙源流資料有所抵牾(注:矛盾的意思)。 6800年前的個體遷徙,是經過湖南、湖北,首先到達了陝西的關中、漢中一帶,這個重要的“中介環節”,不應該輕易否定。因此,這句話似應修改為:“根據內部STR比較與家族資料分析,這一個體是較早從湖南分出到陝西的類型,後經’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遷徙入川定居。 ”這樣可能更符合歷史實際一些。

考察報告

對話——

當代“縱目人” 之子:

300年前從湖南遷徙輾轉而來

祖輩在劍閣武連鎮生活

王鶴今年69歲,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去年3月,他父親去世。對於當代“縱目人”這一說法,他們並沒有太多對外透露,而在考察組到他們家之前,他們並不知道“縱目人”。

王鶴介紹,根據他們族譜記載,他們家族在300年左右前從湖南遷徙到了山西,離西安很近,然後再遷徙到了四川,從此生活在劍閣縣武連鎮。

“我父親在劍閣、綿陽都曾就學,後來在重慶讀的大學。我印像中,他一直沒有去過三星堆,我雖然去過,但也沒有註意到縱目人青銅像。”王鶴說,直到考察組找到他們,他也才發現自己父親的相貌跟縱目人很像。

劍閣縣政協文史研究員田興榮對王守義也有接觸,他告訴紅星新聞,當年他得知考察組去考察王守義後,他也去了王守義的家,發現王守義的相貌確實和縱目人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