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話題—— 元宵節點一盞心燈 願天上人間共團圓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中國人的習俗是,沒過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更有的地方,元宵勝過年。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的年味活動推到高潮。

天上月圓,地上人安。無論你在哪裡,願你與所愛的人共享這明月良宵。

元宵由來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

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就是形容唐代元宵的盛大場景。

宋朝時,元宵節是一個狂歡的節日。

這一天,婦女賞燈遊玩,通宵達旦,沒有了“男女之別”,男女混淆遊玩。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宋朝的元宵節,賞燈五天,人們逛燈市,猜燈謎,人們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時,民間燈會盛行,燈火璀璨,且精緻奇幻。

元宵習俗

元宵的習俗很多,有觀燈、吃元宵、猜燈謎、舞獅子等。

賞花燈

正月十五晚上,
街頭巷尾,紅燈高掛,
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

人們欣賞著各式各樣的花燈,
久久不願離去,
紅紅火火的花燈,
似乎在祈願未來的生活幸福平安。

吃元宵

元宵原稱“浮元子”,又叫“元寶”,
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等為餡製成。
每個家庭,在元宵節這天,
都要煮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
元宵,正如它的名字一般,
祈願家庭團圓、生活甜美。

猜燈謎

在璀璨的花燈中,
一些有趣的人,會制一些燈謎,
藏在花燈之中。
如若有一個人猜中燈謎,
將會獲得格外的獎賞。

正因為有了猜燈謎,
這個夜晚,顯得格外有趣。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
早在漢代張衡的《西京賦》
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
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
《黃龍變》也非常精彩,
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

又稱“獅子舞”、“太平樂”。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

南北朝時開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

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

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

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

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

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寄語

元宵節,
是一個祈願團圓幸福的節日,
一盞盞花燈,璀璨光華,
一顆顆元宵,圓潤透亮。

在這個團圓的節日里,
詩詞君送你三個最暖的祝愿!

一願: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林語堂曾說,幸福無非就是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

三是跟愛人聊聊家常,

四是陪孩子做做遊戲。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平安健康,

就是最大的福分。

二願:

有人愛,能愛人

萬千句情話,還是抵不過一句,

只要你在就好了。

願你有人愛,能愛人,

不要再為茫茫人海而擔驚受怕。

願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

三願: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過去的讓它過去,不要回顧。

未來的,等來了再說,不要空想。

我們只要抓住現在,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願你勇敢前行,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