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梅州,除了是僑鄉,還可以是……

“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南宋詩人楊萬里宦游梅州時曾寫下這篇絕妙詩句。地處粵東北的梅州,自古以來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國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

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將軍之鄉、長壽之鄉、金柚之鄉、溫泉之鄉、客家菜之鄉、平安之鄉……這一張張亮麗的名片都屬於梅州。

今天,和小僑和你一起走近美麗的僑鄉梅州,領略她獨特的氣質。

紅杏坊又稱“望杏坊”,其核心區域在梅江區西郊街道蘿蔔坪、十甲尾、長巷子、黃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樓下周邊地區,是梅江區“一城兩坊”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寶生 攝 (梅州市梅江區委辦供圖)

梅州是著名華僑之鄉,擁有豐富的華僑資源。

明末清初,梅州人或為戰亂所迫、或為生活所計、或為向外發展,他們憑藉堅韌、勤奮的精神,從梅縣鬆口古鎮出發下南洋,衍播四海,拼搏創業。

他們中部分事業有成,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巨賈、社會精英,為居住地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目前,梅州籍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有700多萬人,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梅縣鬆口鎮建立了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這裡被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梅州人民熱情好客,到梅州必吃客家美食!

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菜有三寶: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釀豆腐、鹽焗雞

鹽焗雞一口吃下去滿嘴的骨肉鮮香,肉質嫩滑,雞皮脆爽香而不膩風味誘人,是宴客必不可少的硬菜。

釀豆腐是漢族客家人的傳統菜式,是客家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餚之一。

提到梅菜扣肉,那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的口感和香甜爽口的梅菜香氣,立即會讓很多客家人忍不住嚥口水。對於老一輩的華僑來說,梅菜扣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

“粄”是一種大米製作的食品,在客家小吃中非常普遍,常見的有老鼠粄、筍粄、草粄、仙人粄等,這些都是客家人鍾愛的食物。

除此之外,開鍋肉丸、釀苦瓜、釀蛋角、苦筍煲、蘿蔔丸……咸、鮮、香的客家菜必定能抓住你挑剔的胃。

夜游梅江河,一江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燈光倒映在河水中,若隱若現,別有韻味。

文風鼎盛,梅州英才輩出。

一灣梅水,把深山客家人送上了世界的舞台,也孕育了一個崇文重教的“人文秀區”。

梅州的書院始於宋,興盛於清。由書院演變到新式學堂,梅州的教育之風不減,官辦書院、民辦學堂共同運行,在當時就形成了“十邑之內必有一校”的規模。

在清末廢科舉後,華僑成為興辦“新學”的一支重要力量。梅縣籍印尼華僑丘燮亭,於1893年投資興建了學堂“時習軒”。隨後又捐銀元3萬餘元,興辦家鄉教育,開闢了華僑捐款支持家鄉教育之先河。

林風眠故居 鍾偉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和詩人黃遵憲、晚清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藝術家林風眠、“世界球王”李惠堂、大慈善家田家炳、被國家授予“改革先鋒”的“領帶大王”曾憲梓等一大批名人賢士都是從梅州走出。

地處粵東北的梅州山水秀麗,擁有多個“長壽鄉”。

據2019年的資料顯示,梅州480萬常住人口中,百歲老人達到473位,98歲以上老人達到1145位,健在最長壽老人已有115歲。 8個縣(市、區)中,蕉嶺、大埔是世界長壽鄉,豐順、梅縣是中國長壽鄉。

老有所樂。

梅州的長壽密碼藏在青山綠水間,藏在良好的生態環境裡,與當地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有關。梅州全市有33個3A級以上景區,蓮花山脈、鳳凰山脈、武夷山脈三山聳峙,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匯流,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4.35%、居全省第一,是廣東的重要生態屏障。

如此好山好水,造就梅州的綠意盎然、風光旖旎;也因這好山好水,出產了眾多梅州特色物產,其中梅州金柚、嘉應茶、客都米享譽海內外。

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在梅州交匯,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

這裡的人,說著有中原遺音的客家話。

這裡的民俗和傳統獨具一格,客家山歌、廣東漢樂被列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華提線木偶戲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客家圍龍屋是中國五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花環龍、杯花舞、燒火龍等民俗活動保留著眾多古風獨特風情。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吊線戲”,是中國戲劇藝術較早的一種,其中的提線木偶戲,在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梅州市五華地區後,便被賦予了濃濃的客家風情,深受群眾喜愛。

梅州還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現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舊址群等紅色革命遺址366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梅州建立了東江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以古大存為軍長的紅十一軍,開闢了著名的中央紅色交通線。

4500多名梅州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為中央蘇區的形成和鞏固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好山、好水、好風光 ,宜居、宜業、宜旅遊。

來到梅州

你一定會愛上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