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小人物”改變“大歷史” 學者談南僑機工

“他們是南洋萬千華僑中的’小人物’,雖身在海外,但具有真摯樸素的家國情懷,正是這些普通人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改變了’大歷史’。”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雲南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夏玉清博士如是概括南僑機工的貢獻。

近日,海南省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張修隆、雲南省最後一位南僑機工羅開瑚相繼離世。作為從事南僑機工研究十餘年的學者,夏玉清心懷感傷。他坦言,斯人漸遠,其神益彰。雖然南僑機工歷史參與者相繼老去,但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民族認同感在當下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先後有9批共計3193名南僑機工響應愛國華僑陳嘉庚發出的“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回國擔負起滇緬公路抗日軍運任務。此外,還有由馬來亞士乃華僑社團自發組織回國的機工,由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社團直接派往中國的機工參與抗戰,為中華民族抵抗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貢獻。

日機轟炸、車禍、疾病奪去了許多南僑機工的生命。據檔案記載,有三分之一的南僑機工犧牲在滇緬公路上。

夏玉清此前曾和羅開瑚老人有過多次接觸。他介紹,羅開瑚等南僑機工在回國抗戰前大多有事業和家庭,因“期盼中國獨立富強”這一共同願望,他們告別平靜生活,走上了抗戰道路。

“羅老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他的晚年是幸福快樂的。”夏玉清感慨,如今中國的發展強大也是對故去南僑機工英靈的最好告慰。

夏玉清告訴記者,南僑機工的卓越貢獻得到多方肯定,國家和社會多年來對他們予以關心、關愛,僑務部門多次看望慰問並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

2015年,羅開瑚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新馬華僑社團及企業也常到昆明看望羅開瑚。 2019年,馬來亞二戰歷史研究會授予南僑機工“亞洲和平獎”。

“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歷史是海外華僑參與祖國抗戰的重要史實,是海外炎黃子孫共同抵禦外侮、維護祖國獨立的偉大行動。”夏玉清認為,他們表現出的高度的民族認同感對凝聚僑心僑力、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海外華裔新生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有待加強。”夏玉清指出,南僑機工的歷史是增強海外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要讓華裔青少年銘記先輩的這段歷史,增進他們對祖籍國的情感。”

資料圖:南僑機工後人身著先輩服裝,出席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80週年圖片展。

夏玉清介紹,因資料所限,目前南僑機工研究多以口述歷史居多,且主要集中在雲南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認為,目前亟待成立相關學術研究機構,整合海外華僑華人學者開展聯合研究。

多年來,夏玉清通過著書、參與南僑機工眷屬組織的聯誼活動、奔赴東南亞各地舉行講座等方式,傳承南僑機工精神。他建議將南僑機工歷史作為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活動的重要內容,讓更多後輩了解並傳承先輩的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