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叻——呢啲粵語字 好多廣東人都會誤寫誤讀

廣府人形容困在家中發呆,快要悶死時,會怨此為“漚臭”。

“漚”,讀“歐”之高去聲,有若“一棍摳落去”的“摳”音,解作“長時間地浸泡”和“長時間壅埋堆積而發酵”的意思。

任何物件長期被濕氣所蓋,便會發霉發酵,甚至發爛發臭,所以,廣府話有說“漚爛”和“漚臭”之語。

別以為“漚爛”和“漚臭”是粵語俚語呀!明朝李實的《蜀語》說:“衣物涹爛曰漚”;老舍的《駱駝祥子》:“祥子的身上……除了一件灰色單軍服上身,和一條藍布軍褲,都被汗漚得奇臭……”

在電影《我愛扭紋柴》裡面,周潤發經常說“你去漚泥啦!”即白話的“你去死吧!”

“漚泥”,是客家圍頭話,咒人壅埋在泥裡漚爛漚臭也!

好動的人,呆悶在家,彈動不得,唔“漚臭”,都會“漚病”。

下雨天,衣履鞋物沾濕了,書面語的文藝措詞是“濕漉漉”,廣東話則為“濕𣲷𣲷”。

“𣲷”,粵音近“立”,是“水”之貌。 “濕𣲷𣲷”是後起詞彙,原詞是“濕納納”;“納納”者,“濡濕”的意思。

水濕後,會有黏貼的感覺,遂又引起有“𣲷黐黐”或“黐𣲷𣲷”的講法,但這有黏性的“𣲷”,應要用“米”字部的“𥹉 ”,因為,“𥹉”才具有膠合粘性作用。

“𥹉黐黐”還含有一種不舒服的感受,例如出汗未乾,或手沾了糖水、膠水等,都很不好受。

“空無一物”的“空了了”之“了”音字,有沒有正寫?當然有,而且,不只一個,現小編所知,就有兩個:一是“寥”,另一個是“豂”。

“寥”,粵音注為“聊”,其實,可讀作普通話的“了”音,它有多個解釋:寂靜、空曠、稀疏、幽深和空虛的意思,詞語有“寥寥可數”,講到尾,就是“空空如也”。

“豂”,同樣注音“聊”,作“深”、“空”和“空谷”解釋,與上述的“廖”字音義相近。

有本舊線裝字書《吳下方言考》,內有“豂”字一條,說“吳中(即上海為主的地方)形容器中無物曰空豂豂。”相信,現我們所說的“空了了”,是受此上海語的影響。

中國的文字常有一音多字的情況,故一字有多個寫法,也是十分普遍,“空寥寥”和“空豂豂”俱算是正字,只不過,“寥”可以作人名的“姓”用,而“豂”卻不可!

到甜品店食糖水,若那些甜品或糖水味道過濃,太甜的話,廣府人會叫此為“甜到漏”。

廣東名菜之一的“梅菜扣豬肉”,因烹調用的豬肉,定必要選脂肪肥膏特多的部份,故此,吃這道菜,太油膩,又會很容易“食到漏” 。

究竟,上述的兩個“漏”,有何關係,或是否同一個字呢?

“腬”,本音“柔”,粵音轉讀“漏”,用作名詞時,是“肥美的肉”解,用作動詞時,是“盛”也!

“盛”,有“極點”之意,作副詞用,是有“十分”、“非常”和“很盡”的含意,所以,食肥膏特厚的豬肉,會肥膩到“腬”,繼而,引伸為甜得極濃者,也算是甜到“腬”。

“甜到腬”,不一定指飲食方面,當二人相戀心印心,行為親暱甜絲絲,

羨煞旁人,我們也稱為“甜到腬”。

一些“各”字部的字詞誤讀

“各”字堆的組合,有令人讀錯音,亦會叫人寫錯字。

不知多少次,即使是醫生,也將“骨骼”的“骼”字,唸作“絡”,甚至,新編的字典也注“骼”為“落”音,真混淆!

“骨骼”的“骼”,一定係讀“格”音。 “骨骼精奇”,幾時骨骼(格),變成骨“絡”精奇呢?這可能是慣了見邊讀邊的習性,“聯絡”的“絡”字見得多讀得多之故吧!

“骼”,本是“禽獸之骨”,今通人類(及所有動物)全身骨頭,並引伸為“骨”之總稱。

“骼”又與“胳”同,是“腋下”解,廣東話叫“胳肋底”,普通話是“夾肢窩”。

除了讀錯音,亦會有人寫錯字的!

不只一次又一次,見人寫“確守”誠諾,字面意是“確實要遵守”吧!但,“確守”的“確”音正字,一定係“心”字旁的“恪”。

“恪”,是恭敬、謹慎和莊嚴之意。

《尚書》有言:“恪謹天命”和“恪慎克孝”,甚或《詩經》所說:“執事有恪”,即“恪盡職守”也!

還有一個“口”字部的“咯”,粵音和普音,廣東話和普通話用法都大相迳庭。

“咯”,普音“kǎ”,與“喀”字通,解“吐”,是用力將東西從咽喉或氣管裡咳出來,如“咯角骨”和“咯血”;又可讀“gē ”聲(普音的“哥”),是個像聲詞,如“咯咯笑”,或“雞叫聲”。

而廣東話的“咳吐魚骨”和嘔血,有自創方言字“𦧲”,音“loe”,“𦧲飯應”就是此“𦧲”,書寫語是用“咯”的!口語之“咯血”,是“𦧲血”,而文讀時,要唸“洛”血!

當“咯”字作為像聲詞時,粵音與普音便有同有不同啦!作雞叫聲時,粵普兩音都是像“確確聲”!但若指笑聲,粵音寫和說都是“格格聲”;如果,形容皮鞋行在木板地上的音響字,才寫用“咯咯聲”!

“咯”用作助語詞時,不管普音或粵語,竟難得的同唸為“囉”,不過,廣東話入文時,本地作家仍是俗寫“囉”字;用“咯”字的,肯定是個非廣東籍的寫手,這正是文化差異的特徵。所以大家要注意啦!

眾使只讀粵音,“各”字堆的“絡”字,亦令人頭痕。 “絡”,本來只得一個注音“log”,像“落”,但夾不同字而產成詞彙後,便要轉調,變成“log”中入聲,像“洛”。

“用手段拉攏人”的“籠絡”、“網絡”,或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之通道的“經絡”,和“動靜脈”的“脈絡”(可喻為「條理」),全讀“落”音。

紓筋的“活絡”,和聯繫的“聯絡”,音“log”中入聲,近“洛”;而“經絡”和脈絡的“絡”,卻又可以同唸作“log”中入聲,同時,“活絡”的“絡”亦能讀“落”,暈未?

“絡繹不絕”之“絡”,一定係唸“落”音,因“絡繹”可寫為“落驛”或“駱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