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叻——多數廣東人識講唔識寫的七個常用粵語字:㧬、渳、滗、膥、跛、嘥、攰

“㧬”屬於古漢語遺留,即:推。㧬(gǒng,粵音為ung2,為“甕”的陰上聲。)據清·阮元《經籍纂詁》:“㧬,舉也。”後流傳至廣府地區,該字意思便引申為“用手推”之意。

指小口抿飲。渳(mǐ,粵音同“昧”),據《說文》:“渳——飲也。從水弭聲。”在古時候,正式場合的飲食亦注重禮節,在飲液體類,如湯、茶、酒的時候,一般都不能大口大口地直接喝下,而是用嘴吸取,細口品抿,於是人們便用“渳”來形容這一動作,後流傳至廣府地區,一直沿用至今。

例句:今日啲湯煲得好淡,無乜味道,我渳咗兩啖就無飲囖。

指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滗(bì,粵音同“悲”),早見於漢·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滗。”原始讀音與“筆“相同,後至廣府地區使用流傳時逐漸變為現音,其具體含義有二:一是把器皿中的液體倒出;二是把器皿中的液體慢慢倒出,使沉積物留下。

例句:個煲裡面無乜湯喇,滗埋得一碗左右。

指動物的蛋或卵。膥(cūn),粵音與“春”相同,雞膥在廣府地區為“雞蛋”的意思。 “膥”的字形與廣府的本土文化有關,其拆字為“未成肉”,即雞蛋裡面還沒長出小雞。

古時候在番禺沙灣鎮,有一小巷,每逢農曆三、八墟時,該巷便站滿提著一籃籃雞蛋的農婦,故該古巷便得名為“雞膥巷”。

例句:呢個世界邊有秘密咖,雞膥咁密都孵得出雞仔喇。

指腿或腳有毛病,走起路來身體不平衡。該字屬於古漢語遺留,早見於《易·履卦》:“眇能視,跛能履。”又見《說文》:“又見跛,行不正也。”在廣府地區一直沿用使用至今。跛在粵語中發音為“bei1”,在香港電影等題材中亦見有,如《追龍》中由甄子丹飾演的“伍世豪”綽號就為“跛豪”。

因該詞具有貶義,故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

有浪費、糟蹋,錯過機會,貶低他人的意思。嘥(sāi),有多個意思,如“大嘥(很浪費)”、“嘥氣(白費氣力)”指浪費。 “嘥心機,捱眼瞓”,指錯過了機會,枉費心機,白費心思。 “嘥人唔使本”,指經常挖苦人,諷刺人而不用看人的臉色。

指勞累。從字形看,可以理解為透支了力氣,精疲力盡。早見於《三國志》:“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該詞屬於常用的粵語用字之一。

例句:今日未停過手,由朝做到晚,好攰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