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諸葛亮的“七字識人” 教你看透世間人

世事千變,人心萬變,人性不變。

一代謀聖,千古流芳,縱橫政壇,亦擅觀人。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流傳1000多年的“識人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簡言之,考察一個人“志、變、識、勇、性、廉、信”這七個方面,即可知其全貌。

01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一個人的是非觀,可以反映出他的志向所在。

比如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你為什麼讀書?

有人回答:“為了考出好成績,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

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 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而當年14歲的周恩來,鏗鏘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令所有人振奮。

《莊子》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志向,沒有對錯,只有大小。重要的是堅定立場,堅持原則,堅定底線。

一個經常顛倒是非或者牆頭草兩邊倒的人,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02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想考察一個人的應變能力或者思維方式,就看他如果應對困難。

清朝年間,紀曉嵐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來議事,久等不來,他就對同僚說:“老頭子怎麼遲遲不到?”

這話正好被走來的乾隆帝聽到,便厲聲問到何為“老頭子”。

眾人嚇得膽顫心寒,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回答:“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天母地之謂子。”

音落,乾隆帝轉怒為喜。

善辯者思維敏捷,有轉危為安之能,可擔任需要巧勁兒的任務,臨危不懼,事半功倍。

03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遇事問策,可以了解他的見識水平,看他是運籌帷幄,還是胸無點墨。

有個學生想出國留學,父母去請教清華大學的寧向東教授:去哪個國家好?讀哪所名校?什麼專業含金量最高?

萬萬沒想到,寧教授說:出國嘛,千萬別把上課太當回事兒!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寧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

見識不同,格局不同,看的層面也就不同,提出的想法更是不同。

04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想知道一個人是否真的有勇氣,就看他遭遇困難的時候。

亞里士多德說:愚勇的人當危難未來之時,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難之事臨頭時又銷聲匿跡,熱血冰銷。

而真正的勇士就是對任何事都有全力以赴,迎難而上,心無旁騖的人。

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知難而退,得過且過。

害怕困難只是本能,直面困境才是本事。

05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常言道,酒品看人品,話雖絕對,也能一葉知秋。

人生在世,總會藏兩把刷子,但是酒精,是讓人卸下面具,體現真我的利器。

酒後無德的人,撒潑、耍酒瘋、滿嘴牢騷、行為狂亂,小人得志,此類人定要慎交。

醉酒後只是淡定睡覺的人,平時大多活得灑脫、坦然、真實,安全係數高,可適當交往。

“醉之以酒,以觀其態”,是很管用的“識人法”。

06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在利益面前,可以看考察出一個人的節操與底線。

佛教所謂五毒心:貪、嗔、痴、慢、疑。貪心居首,從古至今,以利誘人的例子何其多。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說:“黑夜無人知道。”

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人是否正義清廉,用錢試一試就知道了。

07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託人辦事時,可以觀察他是否講求信義,言行一致。

誠信是每個人的“第二身份證”。

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對經過的漁夫喊:“我是大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獲救後,商人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指責他出爾反爾,他回答:你一個打漁的能賺多少錢,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 ”

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原地翻船。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被淹死了。

程頤有言: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一個人能否在社會立穩腳跟,站得多穩,與他能否信守承諾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可見知人識人的重要性。

諸葛亮的“識人七法”,適用至今,乃大智慧也!若能活學活用,在生活和工作將大獲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