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情——“雲上的日子”,僑胞們還習慣嗎?

是什麼時候開始,“雲”這個字被賦予了多重含義?

雲聊天、雲養貓……

隨著互聯網日益發展,這​​些新奇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當疫情來臨,“無接觸”的生活需求使人們更加依賴互聯網。

雲端生活方式不再是個體的“嚐鮮”行為,它逐漸被大範圍地運用於群體活動中。

當生活的各方面被“雲端”圍繞,海內外僑胞,還習慣嗎?

讓人歡喜讓人憂

免去通勤之苦,在家裡無拘無束地工作。

家住舊金山的華人軟件工程師米蘭承認,這是在家辦公最讓她滿意的方面。

但是剛成為母親的她,也因為在家辦公徒增很多煩惱。

米蘭說,在家辦公,效率會明顯降低。

“以前在公司,要與同事溝通工作,我拍拍他的肩膀就可以了。”

工作轉至“雲上”後,她要先跟同事約個會議,接通之後還要寒暄幾句……

好在她不用在工作的同時照看孩子,不過這也是讓她煩惱的一點。

疫情暴發之前的工作日,夫婦倆可以把孩子交給托兒所。

疫情期間,考慮到病毒傳播的風險,米蘭拜託因疫情滯留在美的父母幫忙照看孩子。

這給老人增加了不少負擔,而她本不願過多麻煩父母。

相比起米蘭夫婦,美國同事“更慘”,因為他們的家庭沒有老人照看孫輩的傳統。

有些夫妻在工作日輪流照看孩子,等晚上孩子睡著了,兩人再一起加班工作。

有關工作效率,米蘭的丈夫也認為,在家辦公會把工作時間拉長。

“以前在公司,到了下班時間就關門走人,現在可能下班之後還在工作。”

不管是滿意還是憂慮,對於美國華人,在家辦公帶來的變化和討論還將繼續。

改變觀念,努力適應

經歷了澳大利亞疫情“全程跟跑”,還遭遇就業難、創業更難的現實難題。

今年從墨爾本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鄭悅悅,不得不為自己的工作另謀出路。

原本就有創業打算的她,想開一家實體桌遊館。

她和朋友親自走遍大街小巷,考察同類店舖的經營情況。

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她意識到線下創業的風險。

一次機緣巧合,她在網上發布的一篇生活話題文章剛好幫助了一名低年級留學生。

這為她提供了一條現階段看似更為可行的創業之路。

鄭悅悅表示,分享和給別人“種草”是她生活中最愛做的一件事。

“本著不讓初來澳大利亞的留學生走彎路,剛開始我嘗試著發了幾篇生活類文章。”

她在網上分享在澳大利亞的生活技巧干貨,其中一篇“在澳留學如何真正省錢”的攻略,兩天內獲得了三四百的點贊收藏量。

這給她很大的鼓勵,她決心繼續寫下去。

於是,就有了超市推薦、二手市場大全、線上鮮果蔬菜點餐等“長篇大論”的分享。

慢慢地,身邊澳大利亞本地的朋友也加入了她的團隊。

她和澳大利亞朋友們正在搭建自己的網站,找到IT技術專業的同學幫忙嘗試創建生活方式分享的社交圈子式APP。

鄭悅悅認為,年輕人越來越注重“線上”,都看到了“線上”的好處。

“雲端”生活,改變著他們的就業觀。

距離阻隔,收穫感動

“好像自己的奶奶”“好感人”“奶奶的笑裡帶著心酸”……

網上一則孫女和奶奶“隔空交談”的視頻,讓大家紛紛發出了這樣的評論。

視頻裡,一位奶奶通過安裝在自家門前的監控,和遠在國外的孫女語音聊天。

奶奶衝著監控攝像頭舉起了剛摘的花、撿到的路邊石頭、新買的衣服……

開心滿足的神態,好像是個等著被孫女誇獎的小孩子。

孫女告訴奶奶,不要總坐在門口。

奶奶卻說,這樣你們就可以看見我。

然後,奶奶開心大笑,衝著監控鏡頭比了一個“耶”的手勢。

這些畫面,讓網友直呼暖哭了。

當然,直觀感受這份溫暖的,是奶奶的孫女。

孫女是跟著奶奶長大的,未滿20歲時就去了波蘭工作。

去年,奶奶提出想搬回老家住。

家人擔心奶奶年紀大了,老家又偏僻,在客廳裡、大門前各安裝了一個監控。

於是,孫女在每天上班之前,打開軟件,發現監控裡,奶奶已經等在門口了。

孫女說,奶奶就是她的“快樂源泉”。

“我說要給她拍照,奶奶就朝鏡頭比耶的手勢,還把手翻過來,看看手勢對不對。”

她每天花10幾分鐘和奶奶隔空聊天,話題基本圍繞在吃飯、種瓜、媽媽給買的新衣服等。

她說,工作壓力大的時候,經常深夜看奶奶的監控視頻,能讓她忘掉不少煩惱。

其實,“雲端”生活方式並非是疫情催生的,它早已潛移默化地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只是疫情下的嚴峻環境,讓“雲”生活的存在感凸顯出來。

面對這種新式生活,有人焦慮,有人欣然接受,有人意外地有所收穫。

屏幕前的你呢?
對“雲上的生活”,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