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梅州僑鄉村 :中國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古村落

僑鄉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是個純客家古村落,著名的華僑之鄉。

僑鄉村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1957年,實行並社,寺前自然村、高田自然村、塘肚自然村成立一個高級社,社員90%為僑屬,故用“僑鄉”二字,稱“僑鄉高級社”。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僑鄉高級社改稱“僑鄉大隊”。

→1983年恢復區鄉村設置,改稱僑鄉管理區。

→1987年,恢復村鎮建制,僑鄉管理區改為僑鄉村。

厲害了,原來就是因為華僑多,所以逐漸稱作“僑鄉村”。

僑鄉村村貌

僑鄉村的“崛起”,主要是靠男人出洋打拼,經商攢錢,寄回家鄉買田建屋、辦公益事業,是名副其實的僑鄉。

19世紀末,“男丁十六歲則出洋”成為村里的成規,孩子小時,隨母親在家鄉生活,入塾讀書識字,到十六歲後由“水客”或親友帶到南洋謀生。如今,村里的華僑已經繁衍數代,分佈於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華僑、港澳台同胞,經商致富後,不忘根本,先後在家鄉建造圍龍屋上百座,村莊因此而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古村落”。

僑鄉村的圍龍屋依山傍水

僑鄉村現存傳統民居94座,宗祠11座,以“圍龍屋”最具特色,還有“合槓”至“多槓”的“走馬樓”“鎖頭屋”。 2009年,僑鄉行政村被廣東省文學藝術聯合會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012年,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中國古村落(客家傳統民居);2014年,被廣東省農村工作辦公室評為廣東省名村。
南華又廬,俗稱“田心圍”,由旅外華僑潘祥初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歷時17年,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匠心獨運,造型獨特,成為客家民居的典型;有“十廳九井”,大屋左右兩側由八座樓房組成,共118間房;亭臺閣樓俱全,雕龙画鳳美觀幽雅。八座樓自有門戶,又互可相通;背後闢有果園,種植有各種嶺南佳果;右邊設花園,有蓮花石山,奇花異草;該屋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南華又廬

潘氏祖屋“出水蓮”,始建於明末,清代曾重修;坐西向東,為二堂二橫二圍屋,總面闊45米,總進深56米,佔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合瓦屋面,土木石結構;各廳堂瓦面坡度低緩,樑架、鼓形石柱礎;左側設一小門樓,設一外大門、一照壁;該祖屋因形似蓮花,又處於低窪沼澤地,故稱“出水蓮”。

出水蓮

德馨堂,俗稱“麻子園”。始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佔地面積4360平方米,建築面積1980平方米,為兩堂四橫兩圍龍屋,共68間房。該屋通廊結構,內外圍相通,是傳統的典型圍龍屋式,亦是充分利用丘陵斜坡地形的成功範例。

德馨堂

承德堂,俗稱“五槓樓”,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合槓式圍屋建築,硬山立面,凹式門樓,別緻而又親切。

承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