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這條40米長的火龍 每年都會在梅州埔寨“現身”*

舞火龍

龍舞,不少見;舞火龍,少見;赤膊上陣舞火龍,甚少見!而這難得一見的舞火龍場景,在梅州幾乎每年都會上演。

埔寨火龍是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每年元宵節,埔寨鎮村民便會出錢、出力,製作火龍,並於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龍身(地名)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主要在埔北行政村和埔南行政村世代流傳。

絢麗壯觀的埔寨火龍

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源於大義滅親的民間傳說。

典故傳說

相傳東海龍王孫子濁龍,在今埔寨一帶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清鳳公主奉龍王之命,用龍劍趁濁龍醉酒處死了他,並帶迴龍頭向父禀報。留下龍頸、龍身、龍尾三段,變成現今埔寨的“龍身”岽、揭陽的“龍尾”、揭西(與埔寨交界處)的“龍頸”。村民感念公主,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安插上爆竹、香火,配以鑼鼓,於元宵節燃舞,俗稱“燒草龍”,寓意金龍降臨,保佑風調雨順。隨著時代的推移,歷史的進遷,人們在龍的首、身、尾各個部位裝上煙花、火箭,繪上形象逼真的龍鱗,再輔以煙架、禹門和魚、蝦等水族群英,便逐漸成為如今這種獨具風格的“埔寨火龍”。

用竹篾製作金龍

“埔寨火龍”表演一般由燃放禹門、燒煙架、舞火龍三個部分組成,有火纜隊、喜砲隊、龍燈隊(鯉魚、蝦、鰲魚等)和鼓樂隊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火龍”在藝人們的匠心製作下,已經越發精緻美觀、栩栩如生。火龍最多的有15節,全長可達40多米,在舞動時能自動點燃發射各類煙花火藥;還具有張嘴、噴火、吐珠、躬身、搖尾等功能。

金龍舞動

埔寨“火龍”需夜晚表演。表演時,銃炮三聲巨響後便是鼓樂、鞭炮齊鳴,幾十個年輕人赤膊揮舞竹蔑纜火炬率先登場繞三週,此為“金龍出洞”儀式。

火龍繞場表演

後為點燃禹門(取自大禹治水傳說),長者在觀禮台點燃導火線,瞬間,高大門框噴吐出“鯉魚跳龍門”的煙花勝景。接著是燒煙架,分層疊景且高達10多米的架上展現出“蜈蚣吐珠”“菊花盛會”“金鯉產子”“大鬧天宮”等煙花景觀。

點燃禹門

最後,20多位赤膊壯漢手擎火龍登場,在繡球引逗下繞場舞動,龍眼閃閃發光,龍身兩邊火纜揮舞,金鯉、龍蝦、鰲魚等各式龍燈競相伴隨。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點龍”,霎時龍口吐出串串金珠,龍身噴出焰火,火龍蜿蜒飛舞,一時間嘯聲大作,箭火頻發,流星漫天,銃炮、鞭炮、鼓樂齊鳴,構成聲光強烈、情境壯觀、群情歡騰的盛大場面,極具震撼力,表演達到高潮。

火龍登場
壯漢赤膊舞動火龍
火龍表演現場,人山人海

“埔寨火龍”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慶典儀式,埔寨鎮也因火龍而聞名四方。 2008年6月,“埔寨火龍”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傳承人為張自進;埔寨鎮先後被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