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聖地——“天圓地方”的梅州客家圍龍屋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 “靠山”而居的選擇,是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造型奇特、功能齊全的客家圍屋應運而生。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興寧市城區圍龍屋群

在梅州,青山綠水掩映之間,隨處可見一組組呈半圓形的,具一定規模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這大概是最能承載“客家”特殊身份和獨特人文的載體。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回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客家圍龍屋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堂屋,這是客家人最具凝聚力的地方,是整個圍龍屋的中心,整體圍著中軸而建。一般分為三堂或二堂,其中客家人最看重的祖宗祠堂,基本設在上堂,中堂為議事之地,下堂有存放物品之用。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用鵝卵石鋪成的半圓形地面,稱為“化胎”(亦稱為“花頭岃”),其原意為孕育萬物以及承受天地之氣之地,亦是客家傳統家宅最為重要的區域,在民俗上也像徵安穩。

圍龍屋構造示意圖

古老的客家建築是客家人強烈宗族意識的體現,它承載著客家人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延續世世代代。在遷徙途中,隨時面臨可能要對抗不可知的風險,客家人求生的本能,使他們把房子修築得盡可能大,然後聚族而居,沒有特殊原因不會分開,這成了維繫宗族的紐帶。

璼公祠

璼公祠大門

璼公祠始建於明朝初年(1368),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客家古圍龍屋之一。該屋是客家標準的大圍龍,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棟大廳、左右各“六橫六圍”,共有398間房,因有些房子已崩塌,現存386間。

地址:五華縣水寨鎮壩美村

東昇圍圍屋群

俯瞰東昇圍圍屋群

東昇圍圍屋群是興寧建設年代最早的圍龍屋,已有700多年曆史。最先建的是東昇圍,後人丁繁聚,續建有新東昇圍、佑順屋、泗順老屋、泗順新屋、老廣成、光利屋、榆樹下屋等圍龍屋,形成圍屋群。其中,東昇圍佔地面積5850平方米,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190多個房間,當地稱之為“九廳十八井”。

地址:興寧市寧新街道九廳十八井村

仁厚溫公祠

仁厚溫公祠又稱“群豐大夫第”,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是梅縣區當地最大的圍龍屋。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三圍八橫,規模宏大,氣魄雄偉;規模最大的時候有400多間房子,能夠居住近五百人。它是唯一入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案例。

地址:梅縣區丙村鎮群豐村

豐泰堂

豐泰堂

豐泰堂,始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為四堂六橫三圍,共11廳213間,是平遠縣現存最大的集居住、宗祠為一體的客家圍龍屋。每年春節,豐泰堂都會組織金獅表演活動,是當地群眾喜慶節日的一種傳統節目。

地址:平遠縣東石鎮涼庭村

除了圍龍屋,土圍樓也是客家地區早期民居建築的典型之一,有方樓和圓樓兩種造型,形同城堡,厚實堅固。此外,客家民居還有一字屋、列槓樓、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樓、混合樓等亦內涵豐富,各具特色。

大埔花萼樓
正月初三花萼樓祈福
泰安樓全景
泰安樓內景
俯瞰梅縣區南華又廬
南華又廬內,硬山頂合大幅水山牆

遍布在梅州各個鄉鎮的2萬多座客家圍屋,

這裡的一片古磚,是先人智慧的產物,

這裡的一堵古牆,是鄉野生活的恬靜,

這裡的一座老屋,是童年生活的影像。

你,還記得從前住過哪一種老屋嗎?

在哪間小屋子裡聽著阿姆哼唱熟熟甜睡,

又是和誰在偌大的圍屋裡追逐打鬧,

圍屋裡,那一聲穿牆透壁的呼喊,

是否喚起你單純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