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情—— 多國唐人街開始甦醒 來中餐館吃露天大排檔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海外眾多中餐業者暫時關閉店面,只能以外賣維持生計。隨著戶外就餐計劃在一些城市開放,越來越多的中餐館嘗試走到戶外經營“露天大排檔”,港式早茶、熱辣川菜、特色火鍋、夜市燒烤……因疫情而蕭條的唐人街開始重拾煙火氣。

加拿大時間7月18日晚上,大多倫多地區華人聚居區萬錦市,一家中餐館開起了露天大排檔,不僅有燒烤啤酒,還有樂隊駐場演出。

助餐飲復甦 多城市開放戶外用餐

近來,美國紐約、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部分街區開放戶外就餐,舊金山華埠都板街7月20日起每逢週末都“變身”美食步行街,三個街區實施臨時交通管制,允許餐廳將桌椅放在馬路上,以“大排檔”形式接待客人。

康年海鮮酒家、東亞餅屋、寶漢餐廳、萬壽宮等餐廳都撐起了大型太陽傘,擺設座椅和攤位接待市民和遊客,新杏香酒樓還特別製作了17款地道北京菜擺在店門,特色露台小吧也吸引了不少食客。

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推出CafeTO計劃,7月1日起餐館可以在人行道、慢線和停車場開露天就餐區,目前已有700間餐館申請戶外經營,其中550間獲得批准。

在大多倫多地區華人聚居區萬錦市,一家中餐館開起了露天大排檔,不僅有燒烤啤酒,還有樂隊駐場演出,吸引了眾多食客。

在意大利米蘭,政府推出地區法規允許商家把桌椅擺到店外,甚至可以佔用馬路,還不用交“公共區域佔用費”;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市議​​會日前也通過政令,決定對轄區內的餐廳免收室外公共空間佔用費,鼓勵餐廳戶外經營。

當地時間5月29日,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始逐步解除“居家令”,進入重啟第一階段,圖為華盛頓市中心的唐人街街景。

生意忙起來 路邊開飯“吃得爽”

紐約華人聚居地法拉盛日前放寬限制,在經濟重啟的第二階段允許餐館開放戶外用餐,主打川菜的“川山甲”是率先推出戶外餐區的店面之一。

“川山甲”早就為戶外用餐做了充足的準備,經理徐黎說,“首先確保每桌之間保持至少6英尺的安全距離,餐館還準備了電子菜單,顧客可以掃碼點單避免接觸;戶外餐區設遮陽傘、植物和綠化帶,盡量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

消毒和衛生更是不容忽視的環節,徐黎介紹,所有餐具都經過高溫消毒,待客人入座後才從消毒櫃中取出。 “上座率比想像中高,客人也普遍反映室外就餐有新鮮感、很特別。”

紐約皇后區貝賽貝爾大道開展“戶外餐廳”計劃近兩週,Nippon Cha的店員喬安說生意已經恢復50%。 “上週六下雨了,戶外餐廳依然客滿,我從中午12時忙到晚8時,戶外用餐的客人還會多給5%的小費。”

貝賽貝爾大道的“一鼎鍋”也因戶外餐廳重新熱鬧起來。經理王浩菲說,戶外餐廳的支出也不小,擺放的植物一顆就要800美元,遮陽傘以及租用桌椅,大概1萬美元左右。

由於戶外街道只能容納四張桌椅,即使坐滿也只有20%的客源回流,但王浩菲說,能夠面對面服務客人讓她備感欣慰,看到貝爾大道重新熱鬧,讓她對未來充滿信心。

7月12日,因疫情暴發歇業的馬來西亞吉隆坡茨廠街獲准重新開業,圖為馬來西亞本地遊客在茨廠街自拍。

“走向戶外”做生意 成本等因素需考慮

部分城市開放戶外用餐,旨在一步恢復消費者外出消費用餐信心,讓餐飲業重現生機。至於此舉如何能幫助中餐館切實增加營收,還需要考慮多重因素。

“我覺得戶外用餐無法帶來根本性的改變,華埠生意減少是因為民眾懼怕疫情,但是在戶外吃飯也沒那麼安全。”美國奧克蘭市華埠“一甸絲路”店主開偉說,華埠人行道狹窄,人流頻繁經過,可能有身體接觸,反而更不安全。

同樣在奧克蘭市華埠的“新興燒臘”餐館店主也對戶外用餐並不樂觀,他算了一筆賬,“因為不能堵住行人走路,我們最多只能擺10個座位,增加了座位就要新僱員工,戶外就餐帶來的盈利可能沒有招人成本高,得不償失。”

加拿大安大略省華商餐館會會長陳勇儀也認為,即使多倫多市府擴大市內食肆、酒吧、露天茶座戶外用餐範圍,對中餐館幫助仍有限。 “餐館店主設立戶外用餐範圍,除了要考慮經營成本、天氣等因素外,還需要顧及保險及衛生環境等事宜。”

他說,中西飲食文化有別,西餐廳顧客習慣在戶外餐桌用餐,但中餐館沒有這樣的傳統,初次嘗試要認真考慮如何達到政府的衛生標準,還要注意商業保險的涵蓋範圍。

在陳勇儀看來,要讓市民外出消費,恢復消費者信心最重要,而這需要時間,等到疫情發展完全平穩下來,才能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