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情—— 什麼是峇峇娘惹?

新版《小娘惹》日前迎來大結局。這部由中國導演郭靖宇翻拍的新加坡電視劇在播出後,收視率和話題度都一路高漲。

實際上,早在2008年,由謝敏洋、盧燕金共同執導的《小娘惹》首次播出後,就風靡了整個東南亞,兩年之後該劇又在中國的幾家衛視播出,成為觀眾心中的經典。

新版《小娘惹》劇照。

華麗的宅邸、艷麗的服裝、精美的衣飾、可口的菜餚……充滿南洋特色的元素穿插在全劇中,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拋開劇情不說,劇中的人情風貌,相信對於年輕的中國人而言都是神秘而陌生的。如今,該劇的熱播,讓歷史悠久的“娘惹文化”重新受到關注。

1

什麼是峇峇娘惹?

“Baba and Nyonya”,中文翻譯為“峇峇娘惹”,有人也把他們稱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華人”或“僑生華人”。有關峇峇與娘惹的由來,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明朝初期,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艦隊隨行最多可達數万人,前後歷時約三十餘年。

國畫作品《鄭和》

期間,廣東、福建一帶的的中國人也大量來到東南亞定居從事商業和農墾。閩、粵地處沿海,漁民眾多,造船業和航業發達,出海便利,且有很多漁民被鄭和招募為舵工、船師或者隨員,長期下來形成了溝通海外,向海外謀發展的傳統。

到了清朝,大量中國人“下南洋”,向東南亞各國特別是英國的“海峽殖民地”遷移。

隨著華人移民的不斷增多,華人與當地土著的通婚繁衍現像也不斷增加,最終在文化和語言上形成了融合,發展為“峇峇娘惹”族群。一般認為,華人與當地土著的後代,男性稱作“峇峇”(Baba),峇峇族群的女性被稱為“娘惹”( Nyonya),意為小姐、夫人。

2

在那個普通話尚未普及的年代,夾帶著南方方言的中國人和口中說著馬來話的馬來人或當地土著通婚後,讓廣東、福建方言+馬來語的語言模式成了峇峇與娘惹的特殊語言——峇峇馬來話。

例如,在電視劇《小娘惹》中,你是否還記得劇中有一個叫“Kamcheng”的瓷器。這個盛放食物的瓷器對峇峇娘惹們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Kamcheng”在福建話裡是“感情”,象徵感情永固緊密。所以娘惹們都非常珍惜這個特別的物件。

除了語言外,峇峇娘惹在服飾、飲食、婚嫁儀式上,也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馬來文化的融合。

傳統娘惹服裝展。

娘惹服飾實際上就是把馬來傳統服裝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其顏色不僅有中國的大紅粉紅,也保留了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服裝上點綴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虫、龍鳳呈祥。

據報導,至今在新加坡,很多政治要員的夫人,還有些名人夫人,要出國或招待貴賓時,也會選擇一些現代化的娘惹服裝,因為他們覺得穿娘惹服裝很能代表新加坡。

娘惹繡珠鞋。

娘惹們不光衣服很講究,腳上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娘惹的鞋子叫做Kasut Manek,在當時以手工製作,一雙手繡約1.8萬顆細珠,編織出花、鳥、孔雀以及金魚等設計。

Kasut Manek最初並非專屬於女性的鞋飾,在早年,一雙繡珠鞋,不但像徵峇峇娘惹的身份認知,鞋子的數量更彰顯了其主人的社會地位。直到今天,繡珠鞋依然被視為峇峇娘惹族群與傳統服飾的的代名詞。

3

峇峇娘惹穿得講究,吃得也精緻。

在飲食文化上,東南亞土生華人特有一種被稱為“長桌宴”的家庭宴會形式,融華人、馬來人和西方餐飲文化於一體,常見於壽宴或婚宴。其用餐形式類似於歐美國家,使用一張可坐8人以上的長方形餐桌,講究餐桌禮儀,而食物具有濃烈的華人和馬來飲食風格。

在宴席正式開始前,會奉上龍眼茶、娘惹糕和檳榔“暖場”。電視劇《小娘惹》首集中,馬六甲峇峇娘惹商人黃元為招待賓朋就在家中舉辦了“長桌宴”。

娘惹菜

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娘惹們鑽研飲食,個個都是烹飪能手。由於許多經典菜餚都是出自女性之手,因此稱為“娘惹菜”。

娘惹利用馬六甲海峽獨特的地理位置,用印度、馬來、西洋的各種調料和配料,烹製中華傳統美食,行成了“娘惹飲食”的特色。

例如醃製肉類的調料,不僅有中國的傳統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馬來的香茅斑蘭葉,還有印度的孜然茴香。 “娘惹”菜結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是南洋最特別、最精緻的佳餚之一。

在2011年,“娘惹”菜Laksa(叻沙)被CNN旗下的旅遊網站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娘惹菜的重頭戲Nasi Lemak(椰漿飯)還被稱為馬來西亞、新加坡人民捧在手心的國寶級料理。

金黃色的木薯糕是最討喜的糕點,烘得外層焦黃芳香,雖然製作工序多,但因需求量高,每天都有供應。

除了美食中的香、辣、酸、咸、甜味之外,娘惹菜在視覺上的五彩斑斕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小娘惹》劇中,香噴噴的娘惹面、軟糯的娘惹糕、可愛的紅龜粿……讓人垂涎。

據介紹,在當地老年人的心目中,做“娘惹糕”的手藝是給新媳婦打分的一條重要標準,這也是待嫁娘惹的必修課。

4

在婚姻上,“峇峇娘惹”保留了大量華人的傳統習俗。例如,新郎騎馬迎娶新娘,新人須向長輩叩拜行禮,新人需燒香拜神佛及祖先,婚後,12日後回娘家敬茶等等。

部分習俗在中國大陸早已消失,但是“峇峇娘惹”仍然保持。

峇峇娘惹婚禮使用的折扇,此為百子千孫折扇。

在電視劇《小娘惹》中,黃美玉和陳盛的婚禮儀式上,新娘“扭步子”,新郎“搖扇子”的橋段讓人好奇。

實際上,峇峇新郎在整個婚禮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手持紙扇,坐時折扇,站立時開扇。而新娘“扭步子”據介紹則是為了看起來更優雅大方。

新郎長袍馬褂,新娘鳳冠霞帔,無不是明清時代華人婚俗的體現。至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仍有一些華人在給子女籌備婚禮時,不惜重金聘請傳統婚禮禮儀師辦一場遵循傳統習俗的婚禮。

喜愛傳統文化的人士為子女籌備傳統婚婚禮

“峇峇娘惹”在喪事上也一脈相承中華傳統,家屬均需披麻戴孝,守靈,扶靈,墓葬形式和中國南方諸省基本相同。

如今,在新加坡依然能感受到傳統的娘惹文化,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也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跡。 “峇峇”與“娘惹”更成為一種若近若遠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