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中國內蒙古發布鼠疫Ⅲ級預警 鼠疫離人們有多遠?

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確診1例腺鼠疫病例,隨後該市發布鼠疫防控Ⅲ級預警。鼠疫通過什麼傳播?有何臨床症狀?我們該如何預防?

巴彥淖爾發布鼠疫防控Ⅲ級預警

據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衛健委消息,7月4日,該市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報告了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為烏拉特中旗溫更鎮1名牧民。 5日,經專家組確診為腺鼠疫病例。

患者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地內活動。目前,該患者已在當地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5日,該市發布鼠疫防控Ⅲ級預警信息:

巴彥淖爾市自2020年7月5日起進入預警期,預警時間持續到2020年底。

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報告報告鼠疫發病5例,死亡1人。

鼠疫的特點及症狀

鼠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為甲類傳染病。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至6天,個別病例可達8至9天。

感染鼠疫菌以後,臨床可表現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類型。

腺鼠疫最為常見,除全身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治愈率高。

腺鼠疫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鼠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淋巴結。

由於淋巴結及周圍組織炎症劇烈,病人常呈強迫體位。如不及時治療,腫大的淋巴結迅速化膿、破潰、於3~5天內因繼發肺炎或膿毒血症死亡。治療及時或病情輕緩者,腫大的淋巴結逐漸消散、傷口癒合而康復。

旱獺

鼠疫的傳播途徑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攜帶鼠疫菌的宿主動物主要是鼠、旱獺等囓齒類動物。

1.鼠蚤叮咬傳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由此可將動物身上的病原體(鼠疫耶爾森菌)傳播給人,形成“囓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帶有大量的鼠疫耶爾森菌,可經呼吸道飛沫形成人際間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經皮膚傳播

接觸傳播。健康人破損的皮膚黏膜與病人的膿血、痰液或與患病囓齒動物的皮肉、血液接觸可發生感染。

旱獺。

公眾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專家提醒廣大公眾: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1、“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2、“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3、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盡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

4、若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淋巴結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5、外出旅遊時盡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不去逗玩健康狀況不明的旱獺,做好防蚤叮咬,通過使用驅避劑、減少軀體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獵、食用野生動物。

中國鼠疫疫情情況

歷史上,鼠疫出現過三次世界範圍內大流行,曾經被稱為“黑死病”,造成人類生命健康嚴重損失。建國前,中國鼠疫疫情也非常嚴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鼠疫防控工作,發病數明顯下降,至80年代平均每年報告約20例病例,90年代,中國南方鼠疫疫情曾出現過短暫上升,自2010年以來每年僅有零星病例報告,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北部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