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廣東2277個村 出列*

今天是廣東扶貧濟困日十週年的日子。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今年的扶貧濟困日有特別的意義。

春去夏至,萬物並秀。掩映於綠水青山中的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愈發迷人。

一早,村里的“網紅”民宿紅星客棧負責人王嘉的訂房電話便響不停。東嶺村積極發展紅色旅遊、特色民宿和林下經濟,全村21戶貧困戶41人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6萬元增至現在的27萬元以上。

▲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

東嶺村是廣東脫貧攻堅事業的一個縮影。

2009—2015年,廣東歷經兩輪扶貧“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通過2016年以來的新時期精準扶貧,全省超160萬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1.8萬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

合力撐起大扶貧格局

“開工嘍!”雲浮市雲城區腰古村,艷陽高照,貧困戶吳銀彩在田間忙碌勞作。荒山林中,這片霸王花種植基地帶動全村77戶貧困戶徹底脫貧奔小康——人均年收入達1.4萬元,4年間翻四番。

▲雲浮市雲城區腰古村霸王花種植基地

廣東脫貧攻堅優異“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各方力量凝心聚力。

2016年起,聚焦全省年收入4000元以下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2277個相對貧困村,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啟解決相對貧困的探索,打響新一輪精準脫貧攻堅戰。

——廣東新時期脫貧攻堅著力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機制,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政府主導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保障。 2016年以來,廣東全省21個地市動員1.8萬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近6.5萬名駐村幹部參與精準扶貧。

▲汕頭市南澳縣後宅鎮羊嶼村

汕頭市南澳縣後宅鎮羊嶼村,面海靠山。

在汕頭市交通運輸局牽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汕頭市分公司、汕頭高速公路公司結對幫扶下,羊嶼村著力發展海產品加工、光伏發電、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基地三大項目,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90元,貧困戶全部脫貧,還被評為“汕頭市十大網紅鄉村”。

廣東還充分發揮珠三角經濟發達的優勢,縱深推進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區域對口幫扶。

在東莞寮步鎮政府幫扶的韶關市翁源縣龍仙鎮青雲村,駐村工作隊利用扶貧引導資金建設的青雲農產品交易中心已經封頂,預計7月正式運營。 “屆時,青雲村及周邊的優質農產品將在這裡集中收購,源源不斷地供應珠三角等地市場,既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又可為青雲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駐村第一書記劉錦枝說。

▲韶關市翁源縣龍仙鎮青雲村

2016年以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6市累計向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1719個相對貧困村派駐5597名駐村幹部,投入130.94億元,幫扶相對貧困戶11.82萬戶36.78萬人。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從2010年開始,我省每年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十年來,這場活動凝聚起全社會共同扶貧濟困的強大合力,廣大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成為社會扶貧的“頂樑柱”,社會組織成為社會扶貧的“主心骨”。

過去十年“6·30”活動,全省各級累計認捐327億元,其中省級認捐123億元,各方通過與貧困地區“結對共建、對口幫扶”,成功對接近5000個扶貧濟困項目,打造出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金融扶貧等多種捐助模式,為推動我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成千上萬駐村幹部

練就一支“生力軍”

2019年初,原定三年時間的駐村工作結束後,駐梅州市五華縣龍村鎮湖中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陳智軍選擇繼續留任。

“一定要讓貧困村實現自我’造血’”“一定要讓孩子們能好好讀書”……他希望將自己積累的扶貧經驗傳播推廣給其他扶貧幹部,幫助促進其他貧困村更快更好地實現脫貧。

進村入戶,是每個駐村幹部的必修課。 “我都已經踏壞了3雙皮鞋。”惠州市代建項目管理局派駐龍門縣龍江鎮甘坑村第一書記許格胜對自己的“足跡”感到很自豪。

在許格勝努力下,村里貧困戶的老舊思想逐漸改變,有的貧困戶自覺拆除廢棄豬圈,發展農家樂;有的貧困戶自願騰出閒置住房,發展民宿,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在廣藥集團下屬企業廣州白雲山星群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駐梅縣區松源鎮徑口村第一書記王卡看來,扶貧要因地制宜地“扶智”。 2019年初,徑口村開辦了農民夜校,定期邀請黨政領導、致富能手、專技人員為黨員群眾上課,村民也在不經意間成了種養領域的行家里手。

▲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徑口村農民夜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千上萬的駐村幹部在廣東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得到錘煉,一批年富力強的干部成長起來,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了基礎。

除了技術、幫扶政策外,扶貧幹部還通過強基固本抓黨建,增強村民與村委的聯繫,把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提升起來,給村里留下了“一支永不帶走的工作隊”。

“村里採取多種手段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韶關市翁源縣壩仔鎮珍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新發表示,如今的珍珠村黨組織戰鬥力強,已然成為推動全村各項工作的“戰鬥堡壘”,即便幫扶隊伍離開,他也有信心帶動全村奔康致富。

廣東持續加強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村“頭雁工程”,給鄉村留下一支支“永不帶走的扶貧隊”。

2277個省定貧困村

基本實現“後隊變前隊”

走進韶關市翁源縣壩仔鎮金星村,採用統一坡屋頂、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牆民居、乾淨整潔的小道,綠植隨處可見,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畫卷。

與金星村一樣,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變得越來越美,這得益於廣東的一次探索——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決定以2277個省定貧困村為突破口,從最基礎最薄弱的短板補起,推動創建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清遠連州市豐陽鎮朱崗村

如今,貧困村行政村村莊規劃、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率達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95%以上,20戶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65.7%和48.2%,基本實現了貧困村“由後隊變前隊”。

不僅貧困村變得更美,貧困村的產業更多,內生動力更足。

“這裡建成以後,計劃佔地170萬畝,將是全國最大的原液提取基地,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設備。”王老吉大健康原液基地建設負責人何文中指著剛建好不久的原液提取車間說。 2016年9月,廣藥集團啟動籌劃建設梅州大健康產業園,兩個項目預計2020年下半年可正式投產,不僅帶動當地就業,還將扶持梅州的仙草產業。

廣東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用好“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平台,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

產業的帶動讓貧困戶富了起來。據統計,廣東近年組織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6萬個,帶動貧困戶62.8萬人,年人均增收2400多元。

脫貧致富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廣東把幫扶政策和困難群眾參與情況有機掛鉤,創新推廣“以獎代補”機制,積極引導貧困戶靠自己的勞動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憑著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走上脫貧致富大道,精神面貌上來了。”不少駐村幹部紛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