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養生不當反致病 這5個“好習慣”太傷人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人都開始注意健康飲食,科學養生,可是科學養生的道路上,經常會有人走些彎路,養生不成反傷身!你中了幾個?

只吃素不吃肉

素食作為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為大家所接受。

但很多人都對此存在誤解:“吃肉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尤其是三高人群一定要多吃蔬菜,一點肉腥都不能碰,只吃菜不吃肉,就能延年益壽,少得病。”

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是對“清淡飲食”的誤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有關專家指出,我國老年人營養狀況令人擔憂,超過一半的老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這和老人錯誤的飲食觀念有很大的關係。

吃素意味著蛋白質、脂肪攝入不足,而蛋白質供應不足時,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免疫球蛋白減少,從而使身體抵禦外來危害、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更容易患感染流行性感冒和各種疾病,甚至會增加腫瘤的發病風險。

注意:人體光有足夠的膳食纖維,缺少水或油脂,同樣可以導致便秘。

因為,油脂在腸道中扮演著“潤滑劑”的角色。

不要視肉食為猛虎,也不要迷信粗茶淡飯,營養全面,搭配合理才是好的飲食習慣。

每天吃不超過一個拳頭大小的肉類,包括魚、禽、蛋等,建議每週吃2~4個雞蛋。

不吃肉的人也可選擇蛋、奶等替代肉類供應動物蛋白質,以滿足身體需要,保持營養平衡。

小酌怡情

俗話說“小酌怡情,大酌傷身”,但其實對於酒精來說,喝一滴都傷身。

酒和香煙一樣,都被列為一類致癌物,全世界5.5%的癌症發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

有研究發現:飲酒量與心衰、中風的關係呈現先降後升的趨勢。

比如:對於每日飲酒量相當於 36~168g 酒精者,心衰風險是不飲酒者的 83~90%,而飲酒量增加到 252g/天時,心衰風險是不飲酒者的 107%!

而且《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也曾刊登過一項研究:少量飲酒即可增加房顫風險!而心房纖顫可引起心血栓、腦梗等嚴重後果。研究還表明,酒精對國人的危害比歐美人更大!

酒精(乙醇)進入體內後,由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然後再由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排出體外。

而國人身體多攜帶有突變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相對來說,講解乙醛的能力更弱。

綜上所述,少量飲酒或存在一些活血通脈的益處,但弊大於利,不論攝入多少,都會對肝、腎等器官造成傷害,酒精還是不碰為好。

大量補鈣

近些年,骨質疏鬆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補鈣防治骨質疏鬆”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很多中老年人都會自覺補鈣,有的甚至大量補鈣,吃鈣片、燉骨頭湯、喝高鈣奶粉……但這是很危險的一種行為。

如果長時間大量補鈣,容易導致腎結石的出現。鈣質獲取過多容易和體內的尿酸、草酸的物質形成鈣鹽,如果沒有及時排泄出來,可能會形成結石,出現高鈣血症,腎結石的概率會明顯增高。

腎結石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身體發熱、局部感染、排尿困難的情況。

過量補鈣可能導致血液中鈣含量增加,高鈣血症會加速動脈中沉積物的形成,導致異位鈣化,最終由於動脈粥樣硬化而加速心髒病的形成。

盲目過量補鈣,不僅腸道不能夠充分吸收鈣,同時還容易造成鐵、鋅、鎂、磷的吸收障礙。

正確補鈣:

補鈣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多食用含鈣、磷高的食品,如魚、蝦、牛奶、乳製品等。但是由於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僅靠食物中的鈣並不能保證滿足日常所需。

如果中老年朋友出現了缺鈣或骨質疏鬆的症狀,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選擇專業的鈣劑補充。

骨質疏鬆並不是因為單純的缺鈣,光補鈣是不夠的,還要補充膠原蛋白、硫酸軟骨脂、維生素D等促進骨生產,預防鈣流失。

除此之外,還要多參加戶外活動,促進鈣吸收,運動可以強健筋骨, 改善骨路的血液循環。

在陽光下活動,可大大促進鈣的吸收與利用,使骨密度增大。

晨練太早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不少人認為晨練時間應該越早越好,特別是老年人睡眠質量差,起床也早,甚至凌晨四五點就出家門進行鍛煉,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研究證實,70%~80%的心腦血管病猝死都發生在早上6~10點,這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間。

對人體而言,一夜不進水米,血液黏稠度高,清晨時血壓也處於一天當中的峰值,這個時候鍛煉特別容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美國一份研究表明,腦中風集中在8時至12時,佔全天總數的37%,而晚8時至12時,腦中風的發生率僅5%。

正確晨練,時間選擇很重要,應在太陽初升後,建議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人應盡量避開早間時段鍛煉。並註意保暖,晨練的時間應該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為佳,多注意進行一些協調性和柔韌性的運動,像慢走、做操等。

晨練的能量來源主要是由體內積聚的脂肪分解提供的。在運動過程中,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會顯著增加,其過量會成為損害心肌的“毒藥”,導致心律失常,甚至是猝死。

因此,千萬不要空腹練習,建議喝一杯牛奶,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空腹鍛煉。

“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對於養生來說,“勤儉節約”對健康會有一定影響。

一些老年人都勤儉節約,剩菜、剩飯甚至發霉的食物都捨不得扔掉,認為剩飯菜只要不餿或者發霉的食物去掉髮霉的部分依然可以食用。

剩飯剩菜容易滋生細菌,吃進去易導致腸胃炎;有些反復加熱的隔夜蔬菜裡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增加了致癌風險。

因此飯菜最好在一天內吃完,剩菜則要在5~6個小時內吃完,涼菜、綠葉菜最好當頓吃完;吃剩飯剩菜前,一定要高溫加熱殺菌。

除了剩菜,發霉的花生、玉米、黃豆、堅果等食物,其中產生的黃曲霉毒素可能使人急性中毒甚至死亡,長期低劑量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而且,水洗和烹調加工溫度也不能將其破壞,即便去掉髮霉的地方,也不能避免黴菌的危害,所以發霉的食物千萬不能吃。

老人們對舊的物品有一種懷舊心理,家裡的案板刀痕累累也不捨得扔掉。可是划痕嚴重的案板容易藏污納垢,不易清洗乾淨。

為了健康考慮,建議家庭準備兩塊案板,食物生熟分開使用案板,並定期更換,平時不用時放在通風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