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華人律師朱小久這樣改變了新西蘭婆婆的偏見

“新冠肺炎疫情下,包括華僑華人在內的亞裔遭受歧視現像有所增加,其中部分原因就在於當地人對我們不夠了解。”

近日在接受小僑專訪時,華人律師、英中律師協會會長朱小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反對種族歧視,需要讓華人的聲音“被聽見”,華人的善舉“被看見”。

圖為朱小久。

曾遭受婆婆偏見 她用行動感化

朱小久是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將軍的外孫女。她向記者透露,因為自己的華人身份,早年她也曾受到新西蘭婆婆的偏見。

“第一次見面時,婆婆的第一句話就是,’so you come from the communist red China'(你來自共產主義紅色中國?)?’從她眼神中我看到懷疑和偏見。”朱小久告訴小僑,因為婆婆本身對中國的事情知之甚少,當時又聽到一些關於中國的反面宣傳,所以會感覺到她對中國、以及對自己有一些偏見。

朱小久並未因此生氣,而是耐心向婆婆講中國的故事、長大的經歷,通過自己得體有禮的舉止、勤懇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讓婆婆了解中國,從而讓婆婆對中國產生好感。

“我們後來是很好的朋友,她還給我講她兒子的有趣故事。”朱小久說,婆婆生前每次到英國,自己都悉心照顧好婆婆,給婆婆做飯,陪婆婆買衣服等。

“我覺得自己的故事很普通。”朱小久表示,很多當地人由於西方媒體宣傳,在認識中國人之前,會帶有很多成見。所以,作為海外華僑華人一定要與當地人多交流,讓所在國人看到和體會到華僑華人的素質、文化和修養,他們自然會產生好感。

圖為朱小久與婆婆、先生和兒子合影。

要讓華人的聲音和善舉“被聽見”“被看見”

自從疫情在海外蔓延以來,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或捐款捐物、或奮戰一線、或提供暖心服務,與當地守望相助、共渡難關。但與之相伴,包括華僑華人在內的亞裔也成為遭受歧視最多的群體。

“這其中一方面原因在於當地某些人的無知、缺乏社會公德教育;另一方面則在於,華僑華人做的善事少有人知道。”朱小久舉例道,諸如僑胞為當地醫院捐助防疫物資等,當地醫院往往感激不已,但常常因為缺少媒體宣傳,使他們的善舉不被當地主流大多數人知曉。

海外華人公益協會向英國醫院捐贈5萬隻CE認准的醫用外科口罩。

朱小久認為,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應當通過媒體適當宣傳等方式,不僅在華人圈,而且在主流社會讓更多當地人看到華僑華人的善舉,這樣才能得到本地人的更多理解與尊重。

“另一方面,華僑華人也應當更加主動關注、並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朱小久說,可以通過積極參與當地活動、增加與當地主流社會人群的交流互動等方式,讓僑胞得到更多認可,也有助於中國形象、華人形像在海外的樹立。

“但如若遇到種族歧視,華僑華人一定要報警。”朱小久強調,華人對報警意識不強,但只有報警數據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當地政府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 “英國國會內沒有華人議員為華人發聲,如果自己再不發聲,很難維護華僑華人群體利益。”

結合美國非裔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朱小久表示,如果當時沒有媒體報導、當事人家屬等不發聲,就不可能引起當地政府如此關注,更不會引發世界多國的反種族歧視示威遊行。

當地時間6月6日,約1.5萬人聚集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舉行示威,紀念在美國警察暴力執法中喪生的喬治·弗洛伊德,抗議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圖為在亞歷山大廣場外圍被警方隔開的示威者久久不肯散去。

“由來已久的種族歧視問題藉此被推到了國際層面。”她說,也希望各國藉此機會關注並重視華人遭受種族歧視的問題,以推動改善華僑華人在當地的境況。

為反對種族歧視“鼓與呼”

事實上,自從業以來,朱小久主要從事民法領域,而種族歧視屬於刑法範疇。但疫情下,因聽聞種族歧視行為,包括一些華人孩子在學校遭受歧視後,她便開始為反對種族歧視“鼓與呼”。

錄製反對種族歧視視頻、撰文教導僑胞正確面對種族歧視、聯合當地華社舉辦網上講座等,自2月以來,朱小久一直忙個不停。近日,她又發起了建立“國際華人應對種族歧視聯盟”的倡議。

發起一周,已經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律師、僑領和媒體人的關注。每天,大家都在微信群里分享、交流關於種族歧視的內容信息,亦通過轉發擴散,引起更多人關注。

“未來,我們會邀請更多國家的代表加入,借助各種社交平台的力量,加大宣傳力度,真正起到維護華僑華人權益的作用。”朱小久表示,也希望以此鼓勵華僑華人在遇到種族歧視時勇於“發聲”,同時積極融入當地主流,提升海外華僑華人在居住國的地位和形象,從正面減少種族歧視事件的發生。

“反對種族歧視之路就像一場長途跋涉,既然開始了就會一直走下去。”朱小久說,她也會團結更多的人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