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粵籍海外華僑華人念念不忘就是這種味道

在廣東人的美食地圖裡

臘味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但是要說哪家的味道最好

那還是要當屬家的味道

尤其是過年的時候

在外生活的家人們

紛紛趕回家鄉,一家團聚

有了幸福的味道加持

這樣的回憶便十足難忘!

《風味人間》第2季中

便講述了廣東臘味的故事

廣東臘味的誕生

在廣東連州,連日陰雨,但胡本洋夫婦還得像往年那樣,著手製作冬季食物。這既是為過年食物做準備,也是一整個冬季的儲備。

夫妻二人配合默契,一人上山砍竹子,為製作臘味準備材料,另一人則把控全場,掌握著臘味的味道調配。

將肉類洗淨,放入鹽等調味料。

再插上竹子以作支撐,就可以耐心等待臘味的誕生了。

肉類經醃製乾燥,以備年節之用,在中國稱作臘味。

臘味能保存半年以上,這種方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肥瘦相間的臘肉經過熱油煸炒,彈牙潤口,是青菜的絕佳配菜。

香腸的百變“魔法”

除了臘肉,另外一種風味也備受歡迎——香腸。

這種食物將在未來的餐桌上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所以胡本洋需要認真對待,精心準備。胡本洋將肥瘦肉剔開,分別處理。

瘦肉用鹽和胡椒碼味。

肥肉則會被特殊對待。用糖與白酒,催生出全新的風味和口感。糖與脂肪相逢,產生豐富的蔗糖酯,油膩感大幅度降低。與白酒一道,催生全新的風味與口感。

連續三個晝夜的醃漬,肥肉溫潤透明,廣東話叫冰肉。

神奇的冰肉在傳統粵菜中應用廣泛,與豬肝、蛋黃並列排布,再用鵝腸捆得嚴絲合縫,就成了一道經典的“桂花扎”。外表的香酥到核心的沙糯,豐盈而內斂的冰肉,從中巧妙過渡。

而胡本洋夫婦,則用冰肉製作傳統臘腸。

導演楊超表示,“香腸有一個不同於其他食材的東西。它雖然長著相似的外表,但是與當地的氣候、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相結合之後,香腸會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五花八門的樣子。腸衣外面可能都是相同的腸衣,腸衣裡面裝的世界就是豐富多彩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香腸就像是每個地方的飲食縮影。不同的地理環境催生出不同的種類,成就了它的萬象紛呈。

北風吹過南嶺,山坳風口晾制的臘味往往更加出眾。

臘腸是本地人無法割捨的日常小食。

砂鍋裡放入大米和臘腸,烹煮後,油脂滲出,肥腴而不膩。

臘腸切成薄片,酒香擁簇著潤甜,喚醒一顆顆飽滿飯粒。

此時必須有一勺醬汁,臘味飯,樸素的外表下,美味圓滿而自足。

臘腸切丁,菜蔬剁碎做餡,糯米粉包裹,蘸上黑芝麻。

穀物清新和臘味鮮香渾然一體,製作成了可口的臘腸糍粑。

肉沫、雞蛋和馬蹄灌入豬大腸,進行油炸,變成了爽滑細膩的釀蛋腸。

即使只單單的簡單蒸煮,臘腸的美味也是無比奇妙的。

臘腸的美味,仰賴風霜和時間再造。

盤中餐和身邊人,新與舊的交替,轉換之間,味道變得更加悠長。

身為廣東人的你,

對臘味有著怎樣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