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美國——疫情之下種族歧視抬頭 美國僑胞遭遇令人擔憂

目前,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逾146萬例,累計死亡逾8.8萬例。疫情也放大了歧視和偏見,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及排外情緒日益抬頭,針對華裔社區的仇恨犯罪近來也呈現上升態勢。

5月12日,紐約市布魯克林八大道,商販在擺攤做生意。

語言謾罵、刻意迴避、暴力攻擊……不少美國華僑華人在疫情期間經歷了不友好對待。排華情緒為何日益抬頭?面對歧視該如何應對?多位在美華人學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部分政客借疫情污名化中國助長了種族歧視,僑胞們不能忍氣吞聲,要對歧視行為勇敢說“不”。

政客污名化中國助長種族歧視

自疫情暴發以來,一些美國政客及媒體頻繁使用“中國病毒”等歧視性稱謂,並毫無根據叫囂“病毒源頭論”,借疫情污名化中國並誤導美國民眾,助長了整個社會的種族歧視言行。

美國鹽湖城華助中心理事長、韋伯州立大學終身教授樂桃文認為,借疫情向中國潑髒水不過是美國政府轉移矛盾、掩飾應對疫情無能的伎倆。 “美國政府在一系列重要關頭決策失誤導致疫情蔓延卻又不願承認錯誤,便‘甩鍋’給中國。”

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未戴口罩的情況下視察了賓夕法尼亞一家醫療物資分配中心。

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滕紹駿說:“中國的崛起​​讓部分美國政客心態失衡,他們不去反思本國的競爭力而是遷怒中國,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使得在美華僑華人成為了最容易被攻擊的目標。”

哈佛大學博士、美國西方學院終身教授尹曉煌認為,種族歧視抬頭也與今年美國大選相關。 “每逢大選年,以各種藉口指責中國是美國政界的慣用套路,為的是誤導民眾操縱選票。”

隱性歧視短期內不會消失

滕紹駿表示,暴力攻擊之外,在美華僑華人所經歷的歧視更多體現在語言謾罵、刻意疏遠、行為挑釁等方面。這些行為或許不觸及犯罪,但若是沒有得到有效的製止,可能會釀成更大的暴力。

尹曉煌說,疫情期間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和偏見明顯增加,餐飲業、旅遊業等領域的華人從業者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他認為,若疫情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控制,歧視可能會愈演愈烈。

5月12日,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一名“全副武裝”的女子正在過馬路。

樂桃文提醒,在口頭侮辱或暴力攻擊等顯性歧視之外,美國社會對華人的隱性歧視也不容忽視。 “比如求職,同樣的崗位針對華人設立更高的門檻。這樣的不公平對待即便疫情結束也會長時間存在。”

挺直腰桿對歧視說“不”

“遇到誤會,可做有禮有節的溝通;但遭遇歧視,就要堅決與之抗爭。”三位受訪者均認為,忍氣吞聲換不來他人的尊重,在美華僑華人要主動維護自身權益,對歧視說“不”。

尹曉煌認為,美國華人當前要積極踴躍助力當地抗擊疫情,讓主流社會看到華人的付出和貢獻。 “我們看到許多華人主動為醫院捐款捐物、從事義工服務等,樹立了很好的形象。”他還認為,華人應主動向身邊的人解釋交流,講述中國真實的抗疫故事,以溝通消除誤解和偏見。

美國中餐廳向一線醫務工作者送愛心餐。

滕紹駿表示,僑胞既要遵守當地法律,也要善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此外還應廣交朋友,聯合其他少數族裔共同抵制歧視。他向記者介紹,早在2月,他邀請了美國猶太人組織相關負責人到紐約唐人街用餐,身體力行支持中國餐館。

美中公共事務協會還積極推動美國80多個猶太人組織聲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華人群體,反對排華情緒和辱華言論,並向中國人民及美國華僑華人表示慰問和支持。

滕紹駿認為,從長遠來看,華人應更深入地融入主流社會,積極參政,進而為華人族群的權益發聲。

“不論在任何地方我們都要挺直腰桿做人,如此才能被他人尊重。”樂桃文說,越是遭遇歧視,同胞之間越要精誠團結,互相鼓勵支持,攜手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