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中國海洋環境污染學科學家、歸僑何悅強先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是紀念先人時。在此,我們深切懷念已故僑聯前主席何悅強先生。

何悅強,男,1930年出生, 2020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0歲。他是一位新加坡歸僑,中共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研究員。曾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地區與海洋環境污染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太平洋海洋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僑聯第六、七屆常委,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河南片僑聯原主席。

報效祖國矢志不移

何悅強一生愛國奉獻,仁德為人,報效祖國。

1930年,他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華人橡膠工人家庭。二戰期間,十幾歲的他受到共產主義思想影響,跟著父親投身馬來西亞共產黨抗日軍,從事情報傳遞工作。從此在橡膠園,胡椒園常常出現一個紅小鬼的身影,他不分白天黑夜為抗日軍送情報,人們都稱讚他為機靈敏捷的紅小鬼。

新中國建立後,1951年初他辭別了父母兄長,從新加坡回到祖國,同年考取了中山大學地理系,畢業後開始他報效祖國的新歷程。

作為當年最早一批回到新中國的新加坡歸僑學生,曾有記者問:當初為何會放棄家人隻身回國?他答到:“從小父母告訴他,你是一名中國人,要愛國愛故鄉,能報效祖國是很光榮的事”。

為建設新中國和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是何老從未動搖的志向和追求。

提出“海洋環境污染學”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廣泛開展海洋環境污染調查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長期以來只能籠統地把這種海洋環境污染調查工作稱之為海洋環境調查,始終缺乏一個專業的學科概念。

時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的何悅強,以他多年從事海洋環境污染研究積累的經驗和卓識。在1982年廣東省環境科學會年會上,以題為“海洋環境污染研究的發展趨勢”學術論文,首先提出“海洋環境污染學”這一新概念,並在《海洋環境污染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一文,闡述提出這一概念的依據,論述這門新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設計了它分支學科及其具體研究對象和內容。為我國進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和參考價值,同時推動了海洋環境污染學研究的縱深發展。

幾十年來,何老把對祖國深情的愛,傾注到本職崗位上。他努力學習,埋頭苦幹,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科學的高峰,取得了豐碩成果。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位千里迢迢從海外歸來的赤子,並且給予各種獎勵和榮譽。他曾經獲得“中科院科技成果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學大會獎”;“科技成果特等獎”;“科技成果三等獎”,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國務院頒發證書表彰他為“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他還多次被中科院廣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無私奉獻投身僑聯事業

作為一名歸僑,何悅強從一名愛國學生開始,積極投身祖國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參政議政、維護僑益、海外聯誼等僑聯工作,逐步成為一名優秀兼職的僑聯工作者。他曾擔任過廣東省僑聯第六、七屆常委;僑聯顧問。為建設廣東經濟強省、文化大省,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1989年、2009年先後被國僑辦和全國僑聯授予“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優秀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2002年被授予“中國僑聯科技進步帶頭人”。

1991年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河南片僑聯成立,何悅強作為僑聯主席帶領全體僑聯會員,聚僑心,匯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為歸僑僑眷排憂解難,全心全意為僑服務,積極組織參與僑界各項活動,並團結廣大歸僑僑眷科學家,為祖國海洋科學研究做出了貢獻。為此,本僑聯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僑聯繫統先進集體”。

一顆愛國的赤子丹心,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何悅強主席彰顯了一代歸僑科學家守護藍色海洋的報國情懷,展現了一代“僑聯人”愛國為僑的無私奉獻精神!他的愛國奉獻,獻身海洋事業,熱愛僑聯事業的精神永垂不朽!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前輩,將愛國奉獻的精神傳遞下去……

2018年5月11日,中科院廣州分院省科院南片僑聯主席唐丹玲博士和廣東省僑聯聯絡部王小蕾副部長一行,共同看望慰問老僑聯主席何悅強先生

中科院廣州分院省科院南片僑聯主要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等單位的老歸僑、僑眷科技人員和新歸僑職工組成。在省僑聯和單位黨委的領導下,僑聯全體成員團結奮鬥共同努力,保持團體生機勃勃,發揮僑胞優勢,積極主動參與各項任務和活動,廣泛聯絡海內外僑胞和港澳鄉親、關心貧困和受災同胞,積極與有關科技單位的僑聯聯繫,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為僑務事業助一臂之力。同時,作為中科院的僑聯組織南片僑聯更特別注重團結聯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等,發揮新僑科研專業作用,為科技創新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