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至正的廣東糖水,越食越有文化

廣東文化——甜

人間有味是清歡

蓼茸蒿筍試春盤

雪沫乳花浮午盞

廣東糖水自成文化,這大概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南方天氣炎熱,身體熱量消耗大,需要補充大量的水份,所以粵人的湯文化與糖水文化像是一艘雙桅船,橕起「湯水文化」的風帆。

 但事實是,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不但與當地的氣候有關,還與當地的生產條件有關。像南方是產糖的基地,所以兩廣的糖水與甜點製作互為補充。

下午的甜品

我常想,粵人的糖水應是從湯水衍生出來的。廣東氣候濕熱,令到講究調養的粵人在夏季以一種更溫和的食補方式,取代比較燥熱的熱補,糖水因此而誕生,所以糖水也有被稱為甜湯的。

      小時候家裡煮的糖水比較單一,除了紅豆、綠豆沙之外,無非就是芝麻、花生、杏仁幾大糊,偶然也會煮些清補涼加雞蛋之類的。

木瓜糖水 一生難忘的甜

 我家後院種有數棵低矮的嶺南木瓜樹,每年果實豐碩,瓜甜清潤。每次隨父親去摘瓜,多半會挑一隻熟透了的,另一隻則有八、九成熟的,前者當水果留作飯後吃,後者加入雪耳、南北杏煮成糖水,算是很奢侈的享受了。父親說這些木瓜樹是1948年他從北方回到嶺南大學工作後,一位郭姓校工送給他的。

文革初期學校武鬥,我曾隨父親到過果鄉赤沙去探望已退休在家、性情爽朗,聲如洪鐘的郭伯伯,臨走時他送我們一大框龍眼楊桃之類,並囑咐父親如果遭遇運動衝擊,可帶同一家住到赤沙來,至今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與我們握別時的交待:放心,在赤沙沒有人敢動你們一根毛髮。那種樸素的真情,一生難忘。

每每講起糖水,總令我想起父親,這大概是小時候經常隨父親由學校北門乘小電船到「天字碼頭」,然後步行到北京路太平館的美利權冰室去吃紅豆雪糕的緣故。

  關於「美利權冰室」,我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有著共同的記憶吧。這間冰室據說在廣州有百多年的歷史,創辦者徐志高原在沙面外國洋行當廚師,善烹西菜,他於公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自行在太平沙開業,因地取名,首次掛出「太平館」招牌,成為廣州最早出現的音樂西餐廳。 1925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後,曾在太平館餐廳宴客,今日的太平餐館提供享負盛名的「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乃源於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婚禮。

廣州有名的糖水店大多有自己的看家之作。像十甫路「南信甜品專家」的雙皮奶;寶華路順記冰室的芒果雪糕和椰子雪糕;荔灣龍津西「開記甜品店」的香草陳皮綠豆沙;東山文明路「佳叔湯丸王」的芝麻糊湯丸等,一直是年輕人拍拖聚會的好地方。

      北方人可能真的不明白南方人對糖水的嗜好到了近乎不可理喻的地步。前些年回廣州,朋友開著車帶我直奔近郊番禺區南村鎮北大街餘蔭山房,他們說那裡出品的正宗沙灣薑汁撞奶不可錯失。那天同去的有十多人,分幾輛車,浩浩蕩盪,到了余蔭山房內,只見店面普通之極,每人先要了一客正宗沙灣薑汁撞奶,初試入口潤滑,再試那淡淡的水牛奶和著鮮薑的味道沁人心脾,名不虛傳。

夏天到了 糖水的季節

千辛萬苦跑遠路去尋一間糖水店,這種感覺令我想起早年廣州香港兩地跑的生活。

      早年在香港公眾,每到週末總會約好一同回廣州的朋友在西環西營盤正街的「源記」會面,先到的先拿位子,吃來吃去都是那幾味,不是蓮子蛋茶就是冰花燉蛋,朋友一生不變的是合桃花生糊,每星期如是,日久成習慣。這遙遠的故事,而今想起,情仍在,無言成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