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山海經》中的仙境、仙物與仙人

《山海經》對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描繪,但這些神仙勝境與後世道教的仙境相比顯得相對原始、樸實和粗獷。

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勝地。道教把仙境納為自己神仙理論的核心內容,將其作為人們終極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道教產生之前,仙境這一觀念就已存在。仙境源於上古神話,作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對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記載。

《山海經》中描繪的仙境、仙物、神仙,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集體意識中對安樂、和諧的理想生活環境的憧憬嚮往以及對大自然的畏懼和崇拜。

一、仙境

《山海經》對仙境的描述充滿了神秘性。

首先,《山海經》所記載的神山大都是在當時人們遙不可及的異地他鄉。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 ……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

從這些神山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仙境離當時人們居住的地方十分遙遠,人們想要到達仙境、探訪神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因遠距離產生的美感,讓仙境顯得十分神秘,使人們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和嚮往。

其次,《山海經》中仙境充滿了恐怖神秘氛圍。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山海經》對神仙居住環境描述篇幅最多的是對崑崙仙境的描述:崑崙山山頂四周圍繞著玉石欄杆,每面都有九口井、九扇門,每扇門都有一個開明獸蹲守。在崑崙山的下面,有弱水之淵環繞,在它的四周又包圍著炎火之山。熊熊烈火照耀得崑崙之巔分外的神聖和莊嚴。

神仙居住的地方不僅有令人畏懼的蛇、獸把守,還有超出了凡人的生理條件所能忍受的惡劣環境。這說明在先民的意識中,仙境是神秘而又神聖莊嚴的,讓人心生敬畏且可望卻不可及。總之,若非仁、羿之輩莫能至也。

二、仙物

奇花、異草、神樹,《山海經》裡記載了大量神奇的樹木和花草,據說只要人們服食或者是佩戴它們,就會有神奇的功效產生。按照這些植物的神奇效用,大致可分成兩類。

一是可以解決人們生存問題的。有一種草,名叫祝,形狀像韭菜,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使人不餓;有一種薰草,葉子像麻葉,莖是方的,花是紅色的,果實黑色,佩戴在身上可以治疫病;有一種樹,名叫文莖,有紅色的紋理,分泌出的樹脂像漆,味道像飴糖,吃了可以消除疲勞;有一種叫文莖的樹,它的果實像棗,吃了可以治療耳聾。只要服食這些神奇的植物,就可以解決當時人們面臨的很多生存問題。

二是吃了可以多子多孫、長生久視的。有一種開青色花的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壽,不早逝;有一種無名樹,開紅色的花,果實像枳,吃了可以多子多孫。

三、怪獸

還有很多怪獸深居仙境中。據《山海經》描述,怪獸的出現大多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些怪獸大多十分兇猛,有的甚至會吃人,給人們帶來災害。如有的怪獸一出現天下就會有異常的自然現象發生,給人們帶來災難。

有一種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一出現世間就一定會發大洪水。有一種蛇,“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一旦出現,世間就會大旱。又有一種鳥,“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其邑有訛火”,它出現的地方就會有火災發生。

還有一些怪獸出現會增加人們的負擔和痛苦,“有獸焉,其狀如人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懷,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此獸出現,就預示著會有大規模的徭役。有一種鳥,“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此鳥一旦出現,就會有戰爭發生。

除了上述會給人們帶來災難痛苦的怪獸之外,當然還有一些不但無害,而且有益於人、能降福瑞的怪獸。比如有些怪獸的出現能保人們多子多孫、預防疾病、治愈病痛: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紋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灌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禺水。其中有流赭,以塗流馬無病。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裡,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還有一些怪獸,其出現預示天下安寧太平:是鳥焉,其狀如雞,五釆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從《山海經》中記載的這些仙物可以看出,對於上古先民們來說,自然災異和疾病是永恆的主題,他們嚮往的是沒有災害、沒有病痛的生活。上古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環境極度惡劣,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我本身缺乏認識,隨時生活在憂患和恐懼之中。所以,先民們把自我意識中能呼風喚雨、防止災異發生、治癒疾病、保天下太平的事物對象化並加以神聖化進行崇拜,以確保健康平安。

四、神仙

《山海經》中對神仙的記載主要是從神仙的狀貌和特異功能兩個方面來描述的。

《山海經》中描繪了眾多神人形象,如名叫奢比屍的神,長著人的面孔、狗的耳朵、獸的身體;又如一位名叫武羅的神,長著人的面孔,有著豹子般的花紋,牙齒雪白,腰身細小;還有魚身人面之神赤鱬;人面虎尾之神泰逢等。但在眾神之中,《山海經》描繪西王母的筆墨最多: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從“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人面虎身”這些原始質樸的詞彙中可以看出西王母是半人半獸、獰厲的凶神形象。事實上,《山海經》塑造的神仙形像大多十分兇猛、令人心生畏懼,與後世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相比顯得比較原始、粗獷和朴實。

那麼,為什麼上古先民們所尊崇、敬畏的神仙是這樣的形象呢?在上古社會,人們並不能完全征服自然界中的一些猛獸,也不能完全解釋現實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因而,在自然面前,人們顯得無所適從、束手無策,對自然十分敬畏,而對自然的敬畏就表現為對自然界中物象的神化。所以,他們大多依據日常生活的實際需求來創造神的形象,以便應對外部的生存環境。比如把生活中遇到的十分兇猛而又抵禦不了的野獸同人的形象相結合塑造出神仙的形象,通過對其祭祀與尊崇,使自身免於傷害。

《山海經》裡神仙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十分奇特的,如《山海經·海外北經》寫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燭陰是一位人面蛇身之神,他的職責是掌管氣候,使晝夜交替、冬夏更迭,產生光明、照亮黑暗,可以說是一位光明之神。除了燭陰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其他三位光明之神,分別是羲和、常羲和登比氏:

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方百里。

羲和、常羲和登比氏都是女性,又都是光明之神。羲和、常羲分別生出太陽和月亮,登比氏則生出能用生命的能量照亮大澤的兩個女兒。從這幾位神仙所擁有的神奇功能,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們對光明和對自然生命力的崇拜,自然生命力作為光明之源,顯示出先民們強烈的生命意識。此外還有掌風之神,“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還有伴雨出入之神,“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此神出入時必伴有飄風暴雨”。

通過上述對神仙職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們對於自然界中日月升降、季節更替、雷雨暴風等諸多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的崇拜。而《山海經》對神仙世界的構造,如神的出入會伴有神奇的光、雷雨暴風、奇怪的鳴叫等,增加了仙境的神聖、莊嚴感,讓人們更加崇拜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