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內望——廣東GDP突破10萬億元大關

廣東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大關!廣東省統計局1月18日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廣東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76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6.2%。經濟總量連續31年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2019年的廣東經濟具有如下特徵:其一,多項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優勢明顯,世界級城市群加速崛起,萬億級產業集群支撐有力;其二,主要經濟指標的積極變化增多;其三,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新經濟引領新動能聚集;其四,穩定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廣東經濟保持較大活力、韌性的關鍵原因在於經濟效率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表示,近年來廣東大力推動創新驅動,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素質不斷提升,廣東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隨之提高。與此同時,廣東的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成效明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越來越高。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
看宏觀指標
大產業+大市場,經濟韌性不斷增強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國占據重要位置。

其中,2019年廣東工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元,是第一製造業大省;進出口總額7.14萬億元,佔全國的22.6%;快遞業務量佔全國的26.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8;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3.2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9。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之和超5萬億元,佛山新加入萬億元城市行列。同時,萬億級產業集群支撐有力。 2019年廣東電子信息、石化、家電製造三個行業的產值分別為4.31萬億元、1.51萬億元和1.49萬億元。

“對廣東來說,GDP增長6.2%是一個可喜的成績。從區域發展看,深圳、廣州成為拉動及支撐廣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表示。

廣東不僅有崛起中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多個萬億產業集群,還有巨大的消費市場。 2019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64.46億元,比上年增長8%,佔全國的10.4%,其中網上零售額佔全國的比重超1/5。

“廣東不僅是生產中心、製造中心,將來更是消費中心。”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在廣東本地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增強的同時,還會吸引全球各地的消費者,為廣東的生產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陳鴻宇認為,廣東經濟發展速度略高於全國平均增速,同時比全國提早達到人均GDP一萬美元的門檻,表明廣東具有很大市場需求、市場供給能力,產業結構有較強競爭力,具備很強的經濟發展韌性和潛力。

看動能轉換
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9%

新經濟引領新動能聚集,成為2019年廣東經濟的重要特徵。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5萬家。 “以創新為引領和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加快形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宋宗宏說。

宋宗宏表示,近年來,廣東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建設基礎性和應用性創新平台載體、建設新型孵化器和研發機構、加大工業技改投資力度等,這些舉措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有力促進廣東的經濟動能向著創新驅動、技術驅動轉變。 2019年,廣東新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3%。

這體現在工業新產品產量上,動車組增長383.3%,3D打印設備增長215.2%,城市軌道車輛增長123.5%,新能源汽車增長17.5%。

與此同時,產業升級也在不斷加速。 2019年,廣東工業和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6.3%和12.9%。

劉金山表示,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要引領全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的核心就是創新驅動。廣東通過創新驅動,提高GDP的科技含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得到提升。

與此同時,廣東經濟活力也在不斷釋放。

2019年,廣東各類市場主體1253萬戶,超過全國的1/10,其中新登記市場主體221萬戶。在工業領域,全年民營工業企業增長7.6%,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4.3%。

 “民營企業最了解市場需求,也最有能力對消費者需求作出快速回應,因此民營經濟是市場活力的重要來源。”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表示,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速快,民營企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證明廣東近年來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產生成效。

看結構優化
高技術製造業增長7.3%

從三大產業看,2019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4.0∶40.5∶55.5,服務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產業協同性增強。

楊新洪分析指出,廣東在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其內部的行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調整。

第一產業中,隨著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和林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6%、9.5%。

在工業方面,先進製造業增長5.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4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6.3%;高技術製造業增長7.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6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2%。

在服務業方面,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質量高,技術含量高的信息服務業成為主要推動力。 2019年1—11月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8%,對規模以上服務業的貢獻率達41.2%。

在外貿方面,廣東全年進出口順差為1.54萬億元,出口增速快於進口4.5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9%,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從區域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6.3%。

陳鴻宇表示,廣東省抓產業結構的調整,抓創新驅動,在根本上不斷地加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廣東企業也在不斷努力提高應對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及時調整市場結構及全球佈局,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使得外貿市場更加多元,應對風險能力也更強。

看發展潛力
規上工業企業超5.5萬家

回顧2019年分月、分季度的廣東經濟數據可以發現,進入第四季度,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向好態勢明顯。

楊新洪接受專訪時表示,2019年四季度,尤其是11月、12月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了積極變化。

從生產看,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比10月、11月分別加快了4.6、2.2個百分點。從需求看,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比10月、11月分別加快1.6、0.3個百分點。

增速提升的背後,是廣東經濟潛力在不斷積蓄和釋放。

數據顯示,目前,全年全省淨增“四上”入庫企業15836家,其中工業企業4666家。全省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超過5.5萬家。僅新增工業企業預計就可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

楊新洪表示,2019年,廣東經濟增速與全國走勢同步,與上年相比有所放緩,雖然短期走勢略有波動,但仍在正常範圍內。廣東的經濟基礎紮實,韌性足,潛力大,發展“土壤”比較厚實。

宋宗宏也認為,廣東通過加快彌補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短板,優化科技創新佈局,推動基礎創新和應用端創新互相融通、互為支撐,有望在推動開放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並為其他地區提供示範經驗。

在穗深城際鐵路正式投入運營、廣州地鐵運營里程突破500公里、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等帶動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2.3%……去年以來,一系列重點項目的全面建設,成為支撐廣東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2019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1%,連續1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林江認為,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長期增長的貢獻率不可小覷。

“2020年對廣東而言,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機遇的年份。”曲建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兩大戰略將同時發力,“雙核聯動”“雙區驅動”下,將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十萬億元的區域版圖:廣深引領世界級城市群崛起

沿著廣東悠長的海岸線,自西南至東北,一個個大項目格外耀眼: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全省首條量產12英寸芯片生產線“粵芯”投產,揭陽中委石化項目已全面啟動……

新動能正為廣東經濟注入新活力。 2019年,廣東GDP為107671.07億元,成為我國首個GDP突破十萬億元的省份。

展開廣東地圖,十萬億從何而來?

來自“雙核聯動”——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貢獻十萬億中的“半壁江山”;來自珠三角都市圈——佛山新加入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加速逼近萬億大關,珠三角九市經濟總量約佔全省的80%;來自“一核一帶一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加快形成新增長點,北部生態發展區積極探索綠色發展。

未來,廣東繼續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裡?

在粵港澳大灣區裡——依托粵東粵西粵北甚至泛珠三角的廣闊腹地,在廣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帶動下,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裡——珠三角核心區發揮引領作用、沿海經濟帶打造新增長極、北部生態發展區實現“綠色崛起”,將有力推動廣東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

“雙核聯動”提供強勁引擎動力

廣州生物島上,默克廣東創新中心已投入使用。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將結合當地的科研力量,在生物醫藥、生命科學及高性能材料三大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項目孵化。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目前已有中山七院托馬斯·林達爾諾獎科學家實驗室正式掛牌,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設施、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等一批項目有望加快落地。

沿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深圳相距僅100公里。在廣東GDP突破十萬億元大關的進程中,兩座中心城市如同“雙核”,成為經濟跨越發展的引擎。

從GDP總量看,廣州、深圳兩市的GDP總量之和超5萬億元,佔全省GDP的“半壁江山”。

從人口看,兩市人口增幅也撐起“半邊天”。 2018年,兩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和珠三角核心區增量的51.09%和60.11%。

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廣州醫療、教育、文化資源集中,影響和輻射整個華南地區。

作為經濟特區,深圳依托創新能力突出的製造業和金融業,經濟發展實現了“彎道超車”。

不僅如此,深化合作、攜手共建,正在定義廣深“雙核”關係的新內涵:

2019年以來,兩市互動頻繁。 9月,深圳市黨政代表團到南沙考察無人駕駛產業等情況;10月,廣州市黨政代表團又“回訪”深圳,考察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創新平台。

兩市合作正深入至項目和平台層面。目前,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化合作,廣州開發區與深圳前海攜手共建“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

《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更進一步加速兩市優勢互補……

“放眼國際,城市群競爭力對區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而世界級城市群必然要有’領頭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廣州、深圳正如比翼齊飛的“領頭雁”,發揮“雙核”聯動優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加速崛起。

高端要素在灣區內加速流動

珠三角經濟圈內,廣東再添“萬億俱樂部”新成員:2019年,珠江西岸的佛山市GDP預計增長6.8%左右,突破萬億元,成為廣東繼廣州、深圳後第3座GDP超萬億元的城市。

在珠江東岸,東莞市2018年GDP為8278.59億元、2019年GDP預計增長7%,為突破萬億大關奠定堅實基礎。

廣東經濟“10萬億版圖”中,珠三角城市佔比約80%。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都市圈,正逐步構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在這裡,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

——從佛山中心城區乘坐廣佛地鐵到廣州天河僅需1小時,超過70萬廣州人住在佛山南海,“廣佛候鳥”輕鬆遷徙。

——南沙大橋通車,廣州到東莞行程縮短10公里、車程縮短半小時,打通珠三角城市群互聯互通新動脈。

——廣珠城軌、莞惠城軌、廣佛肇城軌三條城際鐵路上,客流量節節攀升,列車班次日益頻密。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依托重要交通幹線將沿線重要城市聯繫起來,促進經濟要素向沿線聚集,形成了新的交通軸帶,成為優化區域生產力佈局的有力支撐。”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說。

一小時生活圈催生出更加強大的產業圈,“製造+服務”產業協作優勢支撐經濟快速發展。

廣佛肇經濟圈內,廣州與佛山水乳交融,“服務+製造”“創新+轉化”碰撞出燦爛火花。 2008年,兩市簽署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前夕,經濟總量超過1.25萬億元。 11年後,兩市經濟總量預計超過3.3萬億元,如今正聚焦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共建萬億級產業集群,實體經濟“內功”更強。

深莞惠經濟圈內,深圳與東莞的產業、技術和人才流動生生不息,將開放與創新詮釋得淋漓盡致。 2011年至今,華為已在東莞松山湖建立華為大學、華為機器、華為終端、華為研發實驗室等,數万名“華為人”在此辦公;2015年,大疆創新科技在松山湖啟動總部建設;2017年,藍思科技、康佳集團相繼在莞擴軍。相隔一山的東莞中子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直線距離僅7公里,未來將通過一條隧道實現連通,聯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高地。

港珠澳大橋加速港澳優質資源向珠江西岸輻射、廣深港高鐵讓粵港澳大灣區聯繫更加緊密、深中通道即將打通珠三角東部與西部要素流通新動脈……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雛形已現,成為我國重要的高質量發展平台。

“一帶”“一區”為“一核”提供廣闊腹地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成為廣東發展新的重大機遇,更將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更有效地聚集和配置資源,提升全國經濟效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大灣區、先行示範區兩大國家戰略將加速我國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廣東如何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

強化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是關鍵。 “廣深兩市發展各具優勢。”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表示,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廣州則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此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正重構廣東經濟空間佈局,極大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腹地。

近年來,在推動“一核一帶一區”發展過程中,廣東不斷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區和沿海經濟帶集聚更多產業和人口,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構建起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空間佈局。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珠三角核心區發揮引領作用,邁向高質量發展。

湛江鋼鐵、中科煉化、茂名石化、湛江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綜合體、中國海油惠州煉化三期……沿海經濟帶聚集多個重化產業項目,湛江東海島、茂名石化、揭陽大南海將與惠州大亞灣串珠成鏈,加快打造全省經濟新增長極。

綠色低碳新型工業、數字經濟、文化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運動休閒、現代農林業……北部生態發展區正全力構建與區域發展功能相適應的綠色產業體系,探索“綠色崛起”。

從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到廣深“雙核聯動”、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從雄踞入海口的珠三角核心區到向海而興的沿海經濟帶、再到層巒疊嶂的北部生態發展區,廣東經濟總量突破十萬億元大關背後,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