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文摘——過年 簡簡單單就好

一年一度的農曆新年,又過去了。在媒體上常見討論,今年的年味到底比往年是濃了還是淡了?有人說,中國人的所謂“年味”,不過是追求一種儀式感,刻意令某一天與別的日子有所不同,某一時刻與別的時刻不同。

的確如此,人類是群居動物,必要的儀式感,有助維繫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但我總覺得,中國人對儀式感的需求,較其他歐美髮達國家的民族要強烈得多。

過年了,燒鞭炮,吃團年飯,包餃子,給壓歲錢,互相拜年,作揖打躬,迎接財神,恭喜發財,無一不是出於儀式的需要。似乎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危險。

春天的心情

這世界不可能天天都是春節,不可能天天都像大年初一那麼美滿,在遙遠的他方,還有著許多我們以為了解,其實一無所知的苦難正在發生。正因為如此,我更迫切地渴望看到人們開心的笑臉,渴望聽見每個人都說恭喜發財,不停地說,說完又說,彷彿那是一種對疲憊心靈的治療,有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

新年自有新氣象。在我們的周圍,每天都有新樓盤落成,有新商店開張,新一季時裝又上架了,手機又換新款了,公司又來了新同事了;去年春節也許你還在度蜜月,但今年春節已經有一個新生命誕生了;2016年我從廣州飛多倫多,還要在上海轉機,去年已經可以直飛了,今年春節再來時,多倫多機場的入關申報已實現電子化了,真是一年一變樣。我們的年齡、心境、際遇,對世界的觀感,又經歷了365次的刷新。

行花街

我小時候的年三十晚,都是到外婆家吃團年飯,十幾二十個人,開兩三桌飯菜,非常熱鬧。但自從外婆去世後,親戚們陸續移居國外,年三十晚吃團年飯的盛況,便漸漸式微了。

但對我來說,式微了也有式微的好處,我本來就不喜歡熱鬧,太熱鬧覺得是一種壓力,是一種負擔。今年在多倫多過年,清清靜靜,反而感覺很舒服。

寫春聯

以前不太喜歡過年,有一個原因,就是覺得禁忌太多。我有一位“家己郎”朋友,別看他是典型的潮州怒漢,但對潮州食俗中的禁忌,卻瞭如指掌,如數家珍。

比方說,潮州人把赴宴稱作“食桌”,通常有12道菜,席間上三次工夫茶。但菜式絕不能是單數,尤忌三道菜,因為三道菜是死囚伏法前吃的;菜上桌時碟子不能疊放,疊放意味著會重娶(也就是會離婚或死老婆) 。吃飯時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擺放筷子時也不能把筷子頭朝外,因為這都是喪葬祭神的方式;筷子分放在碗的兩邊是不吉利的,讓人聯想起“快(筷)分開”;筷子一長一短表示“三長兩短”;小孩如果用盤碟當碗盛飯,長大就會小肚小腸,辦不成大事。

多如牛毛的禁忌,作為旁觀者聽起來是很有趣的,但如果要身體力行,則不勝其煩了。

熱熱鬧鬧過新年

說到潮州人的飲食,不能不提到工夫茶。據說唐代已經有工夫茶,後來中原移民把它帶到閩、潮一帶,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茶道。品嚐工夫茶是一項極精緻的藝術享受。

從擇茶、選水、茶具、燃器開始,到三指滾杯,高衝低行,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每一個細節都是那麼優雅、灑脫,操作流程奧妙精深,節節是法,決不能有半點馬虎。甚至連擺設茶具的茶几、裝茶葉的錫罐、盛水的水缽、倒茶渣的茶桶,都是非常講究的。潮州人說:“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以茶會友,品茶論道,修心養性,逍遙自得,乃工夫茶的至高境界。那位熱心的潮州怒漢,也曾詳細地把工夫茶的手法與心法傳授給我,但我始終沒學會,蓋因太複雜也。

我這個人,還是喜歡簡簡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