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歷盡千萬劫的五層樓*

鎮海樓建於明代,俗稱五層樓,有六百年曆史,一般認為是一座海防要塞。但剛落成時叫望海樓,從名字推斷,更像一個看風景的地方,並不是什麼軍事要塞。當年珠江水勢浩蕩,一碧萬頃,在望海樓上俯瞰,無疑極之壯觀。

不過,除了海防與觀景之外,對建築鎮海樓的意義,還有眾多的說法。有人說它純粹是為了在山上添一道風景,以壯觀瞻;有人說它是一座風水樓;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鎮壓廣州的“王氣”,即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的:“以壓紫雲黃氣之異者也。”

我比較喜歡最後這種說法,聽起來,有許多故事。人說定都南方的王朝,都是享國不長,因為秦始皇防範於未然,早把南方的龍脈統統切斷了。不過,廣州的龍脈究竟在哪裡,卻是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信風水先生之說,認定是在越秀山與白雲山之間,所以派人鑿開一個二十幾丈的大口子,形狀像一個馬鞍(至今留下馬鞍山的地名),以切斷龍脈。據說開鑿之時,地下湧血數日。這類稗官野史,向為中國人所津津樂道。

不知是不是龍脈鑿斷之故,趙佗雖然稱王,但終究只能偏安一隅,立國不及百年,便被劉漢所滅。趙佗之後,很長時間沒再聽人說起廣州的“王氣”了,直到明代,關於“王氣”的謠言,在沉寂一千多年後,忽地又再盛行起來,令朝野都為之聳然。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極推崇佛、道,認為佛、道二教“暗助王綱,益世無窮”。他網羅了不少奇人異士,為他指點迷津,出謀劃策。有個叫張中的道人,人稱鐵冠子,自言得神仙傳授,精通輿術,佔驗陰陽吉凶,無不奇中。有一回,他對朱元璋說,南海有一股王氣沖天而起,似有異人出世了,如果不及早鎮壓,恐怕會起猖獗之端,不利於大明。朱元璋聽了非常擔憂,立即傳旨給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蓋了一座五層樓,並在樓內安放羅剎像,以鎮壓南方的王氣。

在歷史上,廣州雖然有“天子南庫”之稱,但它也是歷朝歷代皇帝一塊抹不去的心病。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居然可以成為“天子南庫”,本身就是一件在在堪憂的事情。因此,這裡愈富庶,朝廷愈覺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

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間,五層樓被一把火燒毀,重建後多了個鎮海樓的官號,易“望”為“鎮”,開始有點殺氣了。當時官府正在開鑿東濠,興修水利,有人建議在城北開一條北濠,與東濠打通,配合排泄白雲山的洪水。總督韓雍和巡撫陳濂都很贊成,但一位名叫陽瑄的太監卻極力反對,理由是在城北鑿渠,會傷及廣州地脈,“地脈一斷,則數千里神氣不相貫” 。最後總督與巡撫都採納了他的意見。

然而,關於“王氣”的謠言,卻依舊甚囂塵上,而且範圍進一步擴大,不僅越秀山,連瘦狗嶺也被人傳說有“王氣”了,令朝廷大為緊張。從弘治年間開始,官府在每年的霜降日,都要架起大砲,朝瘦狗嶺猛轟,以驅散“王氣”。

明代皇帝處心積慮要鎮壓廣州的“王氣”,是怕別人會奪他的江山,殊不知,最後奪他江山的人,並非來自嶺南,而是來自關外。當滿清八旗大軍殺到北京後,明室的皇親國戚們倉皇辭廟,蓬頭跣足,南逃到廣州,唐王稱帝,沒幾天就徹底覆亡。不知他臨死之時,有沒有埋怨他的祖先把廣州的“王氣”都轟散了,把“龍脈”都鑿斷了,累他稱帝不成,還賠上性命?

清康熙年間,廣東巡撫李士楨把五層樓重新修建,還築起了多座砲台,他的用意,似乎已不是為了鎮壓“王氣”,也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作為軍國重事來經營了。

鴉片戰爭時,英國軍艦兵臨羊城,只用了半個月時間,便連陷琶洲、二沙尾、獵德、大黃滘、鳳凰崗、水靖、沙面、海珠、東砲台、紅砲台等水上要塞。朝廷派奕山、隆文、楊芳三人到廣州抗敵。

在這些欽差大臣眼裡,“粵民皆漢奸,粵兵皆賊黨”。奕山不理軍務,有空就在越秀山上放風箏。隆文則忙於搜購字畫古董,以致行轅中出入無忌,貿易如市。楊芳見勢不妙,上奏朝廷,列舉了八條理由,說明廣州絕難固守,其中一條是“城牆甚為單薄”。而他另有禦敵妙計,就是用“婦女溺器”來抵擋英國人的砲火。

朝廷大臣是否如此不堪,還是廣州人因他們禦敵不力而編些段子丑化他們,有待考證。比如那個兩廣總督葉名琛,究竟是乾臣,還是草包,歷來就有不同的評價。

咸豐年間(1854),廣東爆發洪兵之亂,天地會眾在數月之間連克府州縣城四十餘座,並圍攻廣州長達四個月,全省震動。葉名琛在鎮海樓上指揮守城,擊退了十萬紅巾,儼然干城之將。其後葉名琛又大舉清鄉,幾乎見人就抓,“不訊口供,捕得即殺,有如牛羊之入屠肆”。北京路南端,有一個殺氣沖天的地名,叫“法場地”(在珠光路與八旗二馬路之間),廣州人都叫它“殺人地”,便是當年的刑場。法場地從早到晚不停地殺,據說一口氣殺了七萬多人,而全省被殺,則高達四十多萬人。

但後來英法聯軍入侵,還是這個守城名將葉名琛,卻來個“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就像被人下了“降頭”一樣,真是奇哉怪也。葉名琛被英法聯軍逮到印度去以後,還懷念著在五層樓的日子,賦詩“鎮海樓頭百尺寒,將星翻作客星單”,最終不屈絕食而死。因此有人說他是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屠夫,也有人說他是無愧于讀聖賢書的氣節之士。誰譽誰毀,則因角度與立場而異了。

芳村新隆沙東的小蓬仙館,一度被改建為“八公祠”,奉祀林則徐、岑春煊、葉名琛、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戴鴻慈八人。臨故地,認殘碑,問從來誰是真英雄?葉名琛這位自詡“鎮海樓頭的將星”,能夠與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平起平坐,對他個人而言,亦可死而無憾了。

鎮海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如順德詩人黃節所說,“兵火不絕,爭城者必爭山,(鎮海)樓乃沒為馬槽軍灶矣。”到民國初年,鎮海樓已成了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樓,1928年林雲陔當廣州市長,廢舊立新,大刀闊斧重建鎮海樓,在舊基上蓋起了一座新樓,把木樓變成了鋼筋水泥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鎮海樓。

黃節寫過一篇《重修鎮海樓記》,紀念這次重建,其中一段文字如下:“當樓未修也,赭壁青煙塊然,附郭殘城壞堞,出沒其下。及其成也,塗飾丹雘,掃除煩穢,盤馬紆道,干雲而上。”如果為了憑弔懷古,我倒寧願看見它“樓未修”時的模樣,在西風斜陽之下,體驗“赭壁青煙塊然,附郭殘城壞堞”的蒼涼景緻,豈不比滿目賣瓜皮小帽和廉價工藝品攤檔要強得多?

在鎮海樓東側,是1929年建的鄧仲元圖書館,現為廣州美術館,每年都會舉辦一些中外書畫名家作品及館藏作品展覽。如果想詳細了解他們的藏品,不妨買幾本《廣州美術館藏中國畫精品集》《廣州美術館藏明清繪畫》的圖錄和畫冊,當芭蕉夜雨,巷陌人靜時分,燈前開卷,微覺“畫堂一枕春酲”的醉意。可惜,這份閒情逸致,在如今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也是很難得一二了。

高樓外,夕陽紅。我在越秀山尋訪越王台、歌舞岡的遺跡,茫無所得,不禁有西風捲盡豪華之嘆,倒是鎮海樓上那副對聯,時時盤桓心頭:

千萬劫 危樓尚存 問誰摘鬥摩霄 目空今古

五百年 故侯安在 使我倚欄看劍 淚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