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教育——有觀點的教育專家為培養孩子支招*

探討了一年美國教育觀,但是最能代表美國的教育觀究竟是什麼?在每一次採訪我都帶著這樣的疑問發問採訪對象,今天就盤點2019年最有觀點的幾位教育專家和家長。

哥大幼兒園長 Pinedo-Burns Heather

之前一位華裔家長向我吐槽了一件女兒上學時的問題。她說女兒寫作文有一個單詞拼寫錯誤,她有給女兒檢查作業的習慣,看到錯誤自然要指出。然而在一次家長會後,老師專門對她說,不要指出女兒作文中的錯誤;孩子在寫作過程中偶爾運用較難的單詞,應當鼓勵,即便錯了,也沒有關係;如果每次指出,反而會打擊孩子用較難單詞的積極性,長久以後甚至會損害孩子交流的熱情。寫作本來就是一種抒發,如果反而抑制了孩子的交流熱情,那就得不償失了。

說完這件事她覺得又有道理,又困惑。孩子錯了,不能指出來嗎?那以後如果接著犯錯,或者直接把錯誤當成正確,該怎麼辦呢?帶著她的這個疑問,我向哥大幼兒園長發問了。園長的回答基本和之前的老師相似。同時她認為孩子所謂的錯誤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修正,不需要家長在犯錯初期就迫不及待地指正,因為每一次指出錯誤,對孩子學習積極性就是一種“打擊”。

突然有一點理解為什麼亞裔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言都有一點障礙,在亞裔家庭的文化中,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失敗是成功之母等教條很早就告訴我們錯誤並不可怕,只要改正,之前的錯誤也就有了意義。然而在和Heather的交流中,我感到錯誤的確有意義,但它的意義比即時的糾正來得深遠的多。如果說孩子是一株樹苗等待雨露和陽光的給養,那就讓生命自己慢慢修正,不用在它剛剛有點出格時就用各種鐵絲網、金屬框將它限制在一個完美範圍裡,因為這樣的完美或許本就不存在。

紐約長島Jericho學監Henry L. Grishman

Grishman是紐約長島Jericho學監,掌管Jericho小學和初高中超過20年。他也是紐約州薪資最高的學監,年薪包括獎金等其他收入超過43萬,他究竟有什麼教育秘籍可以掌管長島最優質學區這麼長時間?今天我們帶你揭秘。

Jericho初高中

Jericho學區常年領跑長島學區質量。那麼它的教育水平究竟有多高?來看一組數字。據Grishman介紹,Jericho最低谷時有7%的學生被藤校錄取,最高峰時有15%學生被藤校錄取。各大藤校都有這裡的畢業生,其中進入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尤其多,通常每屆畢業生都超過10人。

Grishman介紹他剛剛執掌Jericho學區做的最大的政策改變就是取消所謂超前班和普通班的區別,讓所有孩子都感到自己可以是最好的。過去只有超前班的孩子可以報名AP課程,也就是大學級的課程,然而在取消了這一分類後,所有孩子都有資格報名AP課程。

Jericho高中機器人興趣小組

他還確保教育經費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學術課程上。在Grishman看來考核一個學校是否優質,不只是看花多少錢在每個學生身上,更重要的是花在學術領域;比如學校提供多少AP課程,提供多少工程學課程,提供多少藝術課程。 Grishman說他最引以為豪的是在Jericho這個不大的學區,高中部只有1200名學生,學校提供的AP課程數量相較於其他規模更大高中還要多。

另外Grishman也非常看重師資的培養。他說會精心挑選教師隊伍,保證他們是對教育心懷熱情的人。所以這裡的老師不是朝九晚五打卡下班,而是將每個孩子向更高水平引領。所以在學校裡參觀時我們看到雖然已到下課時間,但孩子們比上課似乎還要忙。從科學實驗室到體育館,到處都是孩子們的身影。

Jericho高中排球場

Grishman說長島的好學區與三大特殊高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特殊高中的孩子都是被精心篩選過的,所以他們取得好成績,是理所應當。然而Jericho的孩子參差不齊,但到畢業時能達到98%的孩子上大學,證明老師和學校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Jericho高中籃球場

此前我們在探討美國教育改革時也看到美國的許多學區雖然撥款經費也不少,但很多錢沒有用在學生頭上,各種利益集團吃掉了大塊,真正用到學生頭上所剩無幾。這些頑疾極大消耗了教育資源,同時也讓很多孩子錯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然而在Jericho我們看到一個好的領導者,可以有效利用資源,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福音。

羅博深

數學教授羅博深這些年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人物,不僅因為他5年4次帶領美國奧數隊拿下世界冠軍,還因為他一再聲稱成績不重要。不看重成績的數學老師如何培養出一批高分學生?通過和他的採訪,我們打開了他的學習秘籍。

美籍華裔數學家羅博深

普通人都好奇美國奧數隊都是由什麼樣的孩子組成的一個隊伍?是不是各個都是學霸?羅博深介紹美國奧數隊的集訓時間非常短,通常只有2個星期。想要在2週時間讓孩子的數學能力有突飛猛進基本不現實,於是他作為總教練,採用的方法是在2週內調動起孩子對數學無限的熱情。這樣在總決賽之前,孩子們各自突擊,憑藉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每個人在自己的熱情驅動下取得進步。而這種方法也跟羅博深從小的受教育經歷有關。

羅博深在美國奧數隊

羅博深回憶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帶著他和弟弟做數學題,當時一道題兄弟倆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來,然後互相交換心得。這種學習方法讓他很早體會到用不同方法解題的樂趣,而不僅僅是追求快速答題。

羅博深與弟弟

享受解題的過程體現在羅博深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他說在日常生活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怎樣做更好?不盲從,不偏信,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如今對自己女兒的培養,他也有意讓她做自己的選擇。她的女兒說要讀寄宿學校,他鼓勵女兒可以呀,信息都在網站上,你自己去做功課,自己研究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他強調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再追求自己的設定的目標。

王建軍

第一次聽說王建軍已經是3年前了,當時他的二兒子王遠剛剛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我們到紐約州白原鎮他的家中做了一次採訪。當天王遠在附近中學參加一個摔跤比賽,我也第一次目睹了一次美式摔跤。

2016年王建軍二兒子王遠摔跤

對於華裔來說這項運動還不普及,王建軍的妻子王芮說剛開始是大兒子喜歡摔跤,家長剛開始是抵觸的,畢竟總覺得摔跤危險,加上對這個運動也不了解。然而久而久之,夫婦倆發現大兒子是真心喜歡摔跤,並在摔跤場上取得了一點成績,就開始鼓勵內向的二兒子王遠也加入當地學校的摔跤隊。

據王建軍說王遠就是在參加完摔跤隊並且屢獲佳績後,學習成績才開始有起色的。據說王遠小時候是一個資質平平,也不大自信的孩子。然而運動場上的成績讓他變得性格更加開朗,自信,成績也隨之有了好轉。

王建軍二兒子獲哈佛大學錄取

今年王建軍聯合上百位孩子上藤校的家長一起寫了一本書——《世界名校學生家庭教育手記》,其中記錄了名校華裔孩子們的成長經歷和經驗。王建軍總結出一套學習方法,讓孩子在閱讀、寫作、演講、體育、藝術、家務活這6個領域全面發展,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潛力。

在王建軍家裡的客廳擺放著一個充電器,王建軍說每天晚上9點三個孩子必須準時睡覺,電子產品放在客廳充電。這麼做一是保證孩子充足睡眠,二是克制孩子無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我很好奇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個人主義和個性化的國家,如何能管住3個活蹦亂跳的孩子。王建軍說3個孩子每天從早上6點到晚上把閱讀、寫作、演講、體育、藝術、家務活這6個方面輪番做一遍,晚上9點你不讓他睡,他也累趴下了。心裡默默給這​​位哈佛爸爸點了個贊。

說起小女兒小提琴技藝的培養,王建軍也有很多故事。據說最開始學習小提琴的種子是他和妻子有意培養的。最開始他經常帶小女兒去聽小提琴的音樂會,久而久之女兒產生了想要學習小提琴的想法。

王建軍小女兒

然而第一次聽到女兒的提議,王建軍斷然否決,他的理由是小提琴太難學了,每天不拉個8個小時根本不可能出師。一邊拒絕,王建軍一邊繼續帶女兒聽小提琴音樂會。這時小女兒又按捺不住了,王建軍又搬出學習小提琴非常昂貴的理由。這讓女兒對小提琴更加嚮往,因為在她幼小的心裡,小提琴一下子成為高雅、高貴的代名詞。在女兒幾番央求下,王建軍終於鬆口,但提出每天只能拉琴1小時的條件,剛開始女兒還不同意,因為之前知道必須拉8小時才能出師,堅持一天必須得拉2小時。這種談判還是我在採訪中頭一次聽說,大多數孩子跟家長討價還價都是希望拉琴時間越短越好,怎麼在這個家庭裡卻上演截然相反的戲碼。然而就是這樣“連哄帶騙”,王建軍的小女兒開始了每天早上6點拉琴的習慣。

王建軍小女兒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

我剛開始還有有點難以置信,8年啊,8年可以做到每天如此,難道只需要最開始的那個承諾?要知道很多孩子在學琴之初都曾信誓旦旦,這時王建軍給我看了一段視頻,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夫妻倆平常只要聽到孩子不好好練琴了,就會走進琴房陪伴孩子。而且他們陪伴的方式不是坐在旁邊,盯著時鐘,而是在孩子旁邊又唱又跳,讓孩子覺得練琴的過程不再乏味。試想這種放下父母身段,高質量的陪伴的確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

晨寧

85後兩娃媽媽,老公來自冰島,自媒體,這些都是我在見到晨寧前給她貼的標籤。在見到她以後,標籤不見了嗎?不是,而是變得豐厚了,立體了。

晨寧自我介紹最初來美留學,攻讀的是金融專業碩士,後來做諮詢管理工作,再後來與來自冰島的丈夫結婚,現在育有兩個兒子,成為全職媽媽。近2年她開始經營育儿知識和分享的微信公眾號《兒戲國》,從此為自己的事業打開了另一個天地。

說起晨寧的育兒理念基本可以概括為:價值觀引領,通過遊戲開發對STEM學科的興趣,以及充分的相信和尊重。這些聽上去很“正確”的理念有時恰恰會被華裔家長忽視,因為我們太在意成功,而我們定義成功的標準有時又過於狹隘與單薄。

晨寧演示STEM教育

上藤校、會彈鋼琴、進入投行、年薪幾十萬,這些標籤難道不是一些家長對成功的定義?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社會這架機器告訴我們什麼是重要的,我們是否就會茫然無措,在生活這場迷宮中找不到自己?在和晨寧的採訪中我也問她:是否在意以後孩子成長為一個普通人,特別普通的人?她有點驚訝地看了我半晌,然後回答:重要的是讓孩子成為敢於追求,心懷夢想的人;如果成為了這樣的人,普通與否都是他自己定義的人生。我意識到普通也是社會的一個標準,起碼有一個通識的標準。否則在你眼中的普通,別人眼中或許已是人生目標,那麼這樣的比較也就變得沒有意義。

更有意思的還是和她聊她和丈夫之間由於文化差別所造成的育兒理念的不同。她說有一次在冰島推著嬰兒推車,準備和丈夫一家到餐館用餐,然而在推到門口時,發現孩子睡著了,餐廳又太狹窄,無法容納這麼大的嬰兒車。結果餐廳員工竟然建議她把車留在店外,讓孩子睡在裡面,大人們進店裡吃飯。她剛聽到這個建議是無法接受的,畢竟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對兒童的保護和重視都讓她無法做出這個“大膽”的決定。然而在多方的勸導下,她最終還是同意了。後來她發現在冰島,把裝有孩子的推車放在店外是常態。她開始反思是否美國對孩子過度保護讓家長過於緊張了,什麼樣的照顧對於孩子來說是剛剛好的,什麼樣的關懷不會讓孩子們失去自主能動性?這些想法都是在親身經驗了冰島的教育方式後,開始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