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連新路:把珍珠串起來的繩子*

      連新路在人民公園西側,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馬路,北面連接著應元路,南面通中山五路,其間與東風中路、府前路相交。這條馬路的特點是“鬧中取靜”,由於街上沒有什麼商店,因此,雖然地處鬧市中心,卻十分安靜。在宋代連新路是六脈渠的其中一脈,渠水沿今蓮花井、雨帽街、桂香街、賢藏街、馬鞍北街一線,南流入濠。

       連新路的北段(即東風中路至應元路)在民國以前叫粵秀街,全街曲曲折折,街的北端處有小塘一口。清《駐粵八旗志》載:“又小塘一口,在觀音山腳,其址當在粵秀街口三元宮前。”此塘在民國初年已不存。今科學館那兒叫聚龍里,旁邊還有一條九龍街、西新巷、長慶里、啟秀坊、叢秀坊、和康里、粵興里、魚塘邊等街巷。附近有一座嘉湖會館和一座功德林,建中山紀念堂時都拆去了。

      有人說,雨帽街是明代的雨帽集市,因而得名。在今人民公園南部曾經是廣東都司的官衙,所以雨帽街又稱都司後街。明代在雨帽街建有李忠簡公祠,祀南宋吏部侍郎李昴英(李卒諡“忠簡”)。

       李昴英,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人。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鄉試中舉;寶慶二年(1226年)參加臨安(杭州)春試,中第三名,成為廣東歷史上第一個探花。李昴英為官剛正不阿,在官場上幾起幾落,每次罷官和退休後,都住在文溪邊。他對文溪情有獨鍾,自號文溪,給自己的文集也取名為《文溪集》。辭官後捐資在文溪上修築了三條石橋,其中文溪橋在今倉邊路與中山四路交匯處。李忠簡公祠便是紀念這位被南宋皇帝稱讚“南人無黨”的名儒,官府每年春秋致祭。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今人民公園地興建王府,忠簡祠因被圈入王府範圍而遭拆除。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廣州開通電話,在雨帽街設立電話總局。早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國已和美國談判合辦德律風(電話)公司,兩國共同出資,在中國通商口岸舉辦德律風。可惜由於遇到重重阻力,遲至16年後,電話才真正進入廣州。

       我記得小時候從百靈路去新華、新星睇電影,很少走解放路,大多是從機巷走蓮花井、雨帽街,穿到連新路,從公園前到中山五路的。相傳清代時,在蓮花井有一泉井,是九大名井之一,井內生有大蓮花,所以叫蓮花井,街道也以井得名。這口井在清代已封塞不存了,所以我從未見過。清順德人張琳《玉峰詩鈔》有《蓮花井》詩:“一泓坎止廨垣邊,艷出芙蓉記昔年。漱去清芬生妙舌,好將一句供金仙。”自註:“井在撫署西牆外。”所謂撫署就是廣東巡撫部院,今人民公園。

        在連新路南段的東側,有一條後樓房上街,西接連新街,東接花園角。因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王府的後苑地而得名,平三藩後成了民居。民國前期,其中段北側有三條分支小巷,西面小巷北接後樓房下街;南側亦有一條分支小巷。 20世紀90年代後,這些小巷都陸續沒有了,今為廣州市政府北部地。後樓房下街在連新路的東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興中會員史堅如為了策應惠州三洲田起義,深入虎穴,從後樓房街挖地道入巡撫衙門內,謀炸廣東巡撫德壽。地道挖成,史堅如讓同誌全部撤走,自己則堅守城中至炸藥成功引爆。這是廣州城裡第一次響起了革命黨的炸彈聲。史堅如被官府拘捕,壯烈捐軀。他的名字震動了廣州城,甚至驚動了北京的紫禁深宮。他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在廣州範銅垂像的烈士之一。

史堅如

       20世紀20年代,為配合第一公園的興建,修築了連新路。 1927年,政府曾經利用雨帽街的鄧家祠興辦工人子女學校(後改稱貧民子女學校、第一勞工小學、市立貧民子女學校),學生都是來自貧民家庭,衣服書簿概由政府發給,旨在幫助貧民子弟掃除文盲,學習知識,在未來社會中立足謀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華社廣東分社、中國圖片公司、廣州市司法局、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廣東省節能監察中心、中共越秀區委老幹部局、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廣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廣州市城市管理投訴服務中心等機構,先後設於連新路。

      很多廣州人對連新路印像不深,因為它的“光芒”,都被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這些大名鼎鼎的景點所掩蓋了。它就像串著一串珍珠的那根繩子,大家都盯著珍珠,誰注意繩子?說起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市政府大樓,人們都知道,但旁邊的馬路叫什麼,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