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當年流著淚給《七子之歌》譜曲的 是這位廣東才子*

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週年紀念日。說起澳門,一首傳唱度極高的《七子之歌》至今流行。

《七子之歌》中的澳門女孩容韻琳。

很多人還記得當年那個充滿靈氣、唱紅這首歌的澳門小女孩容韻琳,也知道這首歌的歌詞來源於聞一多先生的詩歌,而不少人並不知道,這首歌的作曲者是來自廣東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鷹。

著名作曲家李海鷹。

李海鷹曾透露,當年他拿著手寫的《七子之歌》歌詞,一氣呵成,只花了三四十分鐘就將曲子寫就,“而且到最後,一個音都沒改”。

譜《七子之歌》只花三四十分鐘

李海鷹是著名作曲家,現在也是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今年早些時候,他在接受南方+記者專訪時透露了當年創作《七子之歌》背後的故事。

據稱李海鷹當年流著淚、一夜譜就《七子之歌》。李海鷹回憶,當時,央視拍攝專題片《澳門歲月》,從1995到1997年已經拍了兩年。 1997年的時候,央視給他發來了手寫的《七子之歌》,他照著這張字跡潦草的紙開始創作,第二天就把曲子寫出來了。 “我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詩人聞一多,來自於他原詩中飽含的對祖國的情感,所以這首歌的寫作過程是很自然而然、一氣呵成的,只花了三、四十分鐘,而且到最後,一個音都沒改。”

李海鷹的家鄉是廣東中山翠亨,他說,過去珠海、澳門、中山都屬於香山縣,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濃濃的鄉情和熱愛,感覺十分熟悉和親切,對澳門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等都比較了解。

1999年澳門回歸前後,他聽到很多人都在關注和傳唱這首歌很高興,“能夠感受到它唱出了億萬中國人同樣的心聲”。

有很多澳門朋友的李海鷹說,如果今天再為澳門寫首歌,他想會是輝煌燦爛的交響樂,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新引擎,他相信粵港澳三地文化及產業一定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彎彎的月亮》讓他享譽全國

一首飽含深情的《七子之歌》被人們傳唱了20多年,其實李海鷹的名作還有不少。

上世紀70年代末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曾經誕生了一批在國內外極具影響的音樂大家,李海鷹正是那個時代的開創者之一。當年,在那股流行音樂創作浪潮中,他交出了第一首影響全國的作品——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彎彎的月亮》,也讓他享譽全國。

李海鷹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當年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整個廣東都是很興奮的,他1983年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回來,對什麼事都很有新鮮感,流行音樂也是那時開始繁榮起來的,上世紀80年代的廣東流行音樂發展沒受到什麼阻力,受到了特別大的鼓勵。

李海鷹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曾回憶,《彎彎的月亮》是音樂電視片《大地情語》製作組請他配的插曲,他邊看電視邊寫曲,差不多半小時就寫好了曲子。當年,中國樂壇正盛行“西北風”,所有人都覺得,把歌寫成那樣才能好賣。而《彎彎的月亮》是典型的廣東民謠調,寫完後很多人都說實在太陰柔了。 《黃土高坡》作曲者蘇越甚至搖著頭說:“軟綿綿的,兒歌一樣的東西,怎麼出得來?”

李海鷹和劉歡。

“這首歌原本最早是由陳汝佳來演唱,唱完以後我覺得不是很合適,我第二天就去北京,讓劉歡過來唱。劉歡看到這首歌之後很喜歡,只是覺得唱起來不過癮,於是建議加上一段高音,正是這段華麗的高音為這首歌增色不少。”李海鷹回憶。

據悉,李海鷹之前和劉歡就有合作,早在1987年,他出了一張專輯就曾找來劉歡、田震等巨星來唱。而被李海鷹捧紅的也遠不止劉歡一人,當時行業內有句話叫做,“李海鷹寫的歌,誰唱誰紅。”

李海鷹說,當時來找他寫歌的人很多,但他基本上是主動出擊,“我寫了一首歌,覺得比較適合誰來唱,我就去找他來唱,基本上不會有人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