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掌故——廣州北京路與反抗帝制第一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各種救國政見,但沒有得到李鴻章的回應。孫中山失望之餘,從此走上了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的道路。他在檀香山創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88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

由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稱:“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剪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誌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數,數万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庸奴誤國,塗[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用特集會眾以中興,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天,孫中山與同志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等人,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對外稱乾亨行。興中會動員了三合會、三點會、添弟會、天地會等綠林會眾,並策反了廣州水師營、巡防營的一部分士兵官佐,準備趁重陽節(10月26日)之機發難,攻陷兩廣總督衙門和巡撫衙門,成立臨時政府。陸皓東設計了一面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這是由興中會領導的第一次起義,史稱“乙未廣州起義”。

陳少白

10月,孫中山偕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鄧蔭南等人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會址在雙門底王家巷王氏書舍(又稱王家祠、雲崗別墅,今北京路青年文化宮地),對外掛出“農學會”招牌作掩護。由孫中山的好友、道濟會堂長老區鳳墀(興中會員)代起草《擬創立農學會書》,刊登於廣州中西日報,以“研討農桑新法”為名,發展會員至數百人。潘寶璜、潘寶琳、劉學詢等廣東著名官紳,均在《剏立農學會徵求同志書》上署名贊助。

鄭士良

廣州志士加入興中會頗為踴躍,有程奎光、程璧光、朱淇、程懷、梁榮、蘇復初等數百人。孫中山以王氏書舍為總機關,另在雙門底聖教書樓、東門外咸蝦欄張公館等處設分支機關數十處,以容納往來同志和貯藏秘密文件。

鄧蔭南

孫中山認為當時廣州城內官衙,防衛十分鬆懈,他的計劃是組織一百人的敢死隊,以二十餘人攜帶武器,攻入府署的官眷住所,殺其長官,使全城群龍無首;以二三十同志預伏在城中各要道,如果城外官兵入城增援,則加以阻擊;並在橫街窄巷炸毀幾間店鋪,使援軍無法通行。再以二三十人進攻旗界。任務已完成的各隊則四處放火,造成聲勢。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但因為起義人數太少,風險頗高,不少人主張從順德、香山、北江三路調會黨集中廣州,借重陽節期間,有登高、拜山之俗,各鄉到省城的民眾很多,方便黨人混入,同時舉事。孫中山從之,派人聯絡東、西、北三江的綠林團練,都很順利,無不踴躍聽命。

清代大儒朱次琦的侄子朱淇負責起草“奉天討滿檄文”,並將安民告示先期印好,收藏在王氏書舍的牆壁中,準備起義後四處張貼。英文對外宣言則由孫中山的老師何啟博士與香港《德臣西報》主筆英人黎德在香港擬就,只待廣州起義成功,即分送各國,要求承認義軍為交戰團體,享受各國一切中立權利。

10月25日,各路人馬陸續潛入廣州,聚集在起義總機關附近,定起義口號為“除暴安良”,以臂纏紅佈為標誌。只等由香港一路同志由楊雲衢率領,乘當晚夜輪到達,即可發動。不料當晚香港同志並沒有上船,孫中山接到楊雲衢電報,稱香港隊員須改遲二日才能啟程。廣州總機關的同志認為,推遲起義,消息勢必洩露,況且兩天后香港同志能否行動,尚未可知,不如暫時中止計劃,遣散廣州的同志,以免遭受損失。

於是,廣州總機關致電香港同志暫勿來省。孫中山一面下令部眾盡快撤離,以免被官府一網打盡,一面督飭少數留省同志分頭收藏武器、燒毀文件。但電報到達香港時,香港同志準備的七箱軍火,已交付船運,無法取回,兩百多人的隊伍亦已整裝待發了,楊雲衢乃復電孫中山:“接電太遲,貨已下船,請接。”

朱淇

這時消息已經外洩,朱淇的兄長朱甤生是廣州大紳,主持西關清平局事,他知道弟弟參與起義之事,擔心受其連累,遂向官府自首告密。官府緹騎四出,大肆搜捕。 10月27日,王氏書舍和鹹蝦欄等機關均被破獲。陸皓東本來已安全撤離,但他擔心收藏在王氏書舍裡的黨人名冊被官府搜獲,按圖索驥,遂不顧友人勸阻,潛返王氏書舍,把名冊取出全部燒毀。當最後一本名冊化為灰燼時,大批官兵已破門而入了。陸皓東等五人被捕。

第二天,當香港輪船抵達廣州時,官府已派重兵在碼頭守候,船甫泊岸,即上船大捕黨人。船上40多名黨人及其首領朱貴全、丘四被捕,七箱軍火亦全部被官兵繳獲。孫中山逃回香山,轉赴澳門、香港,從此流亡海外。

陸皓東

陸皓東在獄中受盡酷刑,但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勇氣。審訊時陸皓東奮筆疾書,痛斥清廷腐敗無能,直陳革命意義,寫下了一篇慷慨淋漓的“供詞”:

吾姓陸名中桂,號皓東,香山翠亨鄉人,年二十九歲。向居外處,今始返粵。與同鄉孫文同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官吏之貪污庸懦、外人之陰謀窺伺,憑弔中原,荊榛滿目。每一念及,真不知涕淚之何從也。居滬多年,碌碌無所就,乃由滬還粵。恰遇孫君,客寓造訪,遠別故人,風雨連床,暢談竟夕。吾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標,孫則主滿仇之必報,思治其本。連日辯駁,宗旨遂定,此為孫君與吾倡行排滿之始。蓋務求警醒黃魂,光復漢族。無奈貪官污吏,劣紳腐儒,靦顏鮮恥,甘心事仇,不曰本朝深仁厚澤,即曰我輩踐土食毛。詎知滿清以建州賊種,入主中國,奪我土地,殺我祖宗,擄我子女玉帛。試(思)食誰之毛,踐誰之土?楊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夫兩王入粵殘殺我漢人之歷史,尤多聞而知之,而謂此為恩澤乎?要之:今日非廢滅滿清,決不足以光復漢族;非誅除滿姦,又不足以廢滅滿清,故吾等尤欲誅一二狗官,以為我漢人當頭一棒。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公羊既歿,九世含冤,異人歸楚,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

陸皓東、朱貴全、丘四三人被官府殺害。程奎光在營務處受軍棍六百之刑而死。還有幾名黨人死於獄中。其餘被捕的60多人,則一律被指為“愚民受惑”,各發川資一元遣散回鄉。孫中山稱陸皓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12月7日,廣東按察使兼管全省驛傳事務衙門發佈告示,懸賞緝拿“逸犯”,孫中山名列榜首,懸花紅銀一千元。

乙未起義雖然失敗,但孫中山和革命黨的名字第一次震動天下。據孫中山自述,這次失敗後,“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孫中山、陳少白等人流亡到日本,楊雲衢則流亡到印度、南非洲。他們跋履所至,結交華僑,宣傳革命,風氣為開,同情和支持革命者日益增多。僅僅相隔16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全國響應,大清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