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解放南路 曾經金鋪多過米舖

解放路在明清兩代已是廣州城的南北主幹道,大德路是在內城牆基址上開闢的馬路,與解放路交界處有一座歸德門。歸德門外是小市街(今解放南路),門內為四牌樓(今解放中路)。

城牆的作用,本來就是為了阻隔交通,不讓人自由出入。千百年來,民間有一個說法:“小亂入城,大亂下鄉”。就是說,小的戰亂,可躲進城牆裡;但遇上大戰亂,就千萬不要入城了,一旦城破,便成甕中之鱉,玉石俱焚一鑊熟。

當年兩王入粵,尚可喜攻破廣州,屠城七日,黃佛頤的《廣州城坊志》說:“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七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所以廣州有句熟語:“殺人十八鋪,填屍六脈渠”。戰亂時代,住城裡未必是好事。這是經驗之談。

20年代拆城牆時搭便橋給市民通行

到了清末民初,廣州城牆已多處崩塌,荒廢不堪了,而且現代戰爭,火砲厲害,射程甚遠,非古代的弓弩可比,城牆起不到多大的保護作用。有人提議乾脆全部拆掉,方便交通。 20世紀20年代,在政府統一規劃下,到處拆城築路,可惜當時拆得痛快,沒有做好必要文物保護工作,結果廣州七個城門,現在僅存歸德門一塊城門石額。

歸德門的石額

小市街不僅有“市”,而且有“墟”。市與墟的區別在於,前者以早晚為期,後者以旬日為期。以前的墟,往往在城門、橋頭、濠畔、廟的周圍。清同治年間(1862-1874),歸德門就有小市、大市(今惠福西路)、歸德門三個墟。每逢朝墟夕市,販夫、販婦各以其所捕海鮮、河鮮、蔬果、山貨,連筐而至,填街塞巷。

廣州人常用“墟”來形容喧鬧:“吵得像個墟”,“亂得像趁墟”。不難想像,當年老百姓成群結隊到歸德門趁墟的熱鬧場景。

小市街短短幾百米,便連接著濠畔街、大新路、一德路、五仙門這些繁華鬧市,真是千門萬戶,步步錦繡。

清宣統年間,小市街成為“補鞋佬”揾食的天堂,因為濠畔街、大新路有許多造鞋工場、商店,所以把四鄉八鎮的補鞋佬都招惹來了,小市街遍地都是補鞋檔,最多有四五十檔,不光是補鞋,甚至連“伯父鞋”(一種黑布皮底的鞋子)和“繡花鞋”也能製作,沿街叫賣,喧鬧不息。

一德路連著小市街

清代廣州城門都有花市,河南莊頭一帶,就是大片花田。一望無際的素馨、茉莉,連雲接天,香飄十里,成為河南的一大景觀。花農們用船載著鮮花,從河南運到五仙門碼頭,然後販往各城門的花市,僅素馨花每天就賣出不下數百擔。所以五仙門碼頭又有“花渡頭”之稱。清儒陳本直有《珠江竹枝詞》雲:“莊頭到處素馨開,衝早何人採摘回。和露販來花渡口,曉妝未竟厭頻催。”

1930年開闢馬路後,小市街改稱中華南路,更加繁華。 1931年開了一間大德影院,廣州的電影院大部分在城西,與小市街相近的還有明星、新華、華民等電影院。當時的國產電影,多以“香艷悲感名畫《琵琶春怨》”、“肉感、香艷、銷魂歌舞巨片《萬花團》”和“人體美大暴露醫事衛生巨片《健美的女性》”之類為招徠。連粵劇也走上銀幕,由薛覺先主演的粵劇時裝影片《白金龍》,創下了驚人的票房收入。以至一班粵劇名伶也不甘後人,爭拍電影,內容不外乎家庭倫理、袍甲打鬥、宮闈秘聞、神怪香艷、喜劇、鬧劇一類媚俗作品,佔據主流地位。

小市街不僅與花有緣,也與金有緣。廣州的金銀首飾業,清末民初就很興旺,從業人員一度多達三千人,金鋪兩百餘家,多聚集於小市街、惠愛街一帶,人們誇張地形容,小市街“金鋪多過米舖”。

自從小市街升級為中華南路後,金銀首飾店愈開愈多,成行成市,以東成、西成、就成、北盛、大有年、三多等,口碑最好,大多是前店後工場。

中華南路東成金舖的保證單

從業者分屬兩個行會組織,興和堂生產唐裝首飾,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立本堂生產洋裝首飾,以供應國際市場為主。

所謂唐裝與洋裝之分,前者是足金的,喜歡採用龍鳳、如意吉祥、博古等圖案;師傅在二毫米寬的位置上,雕刻出各種精緻的花紋圖案,還能夠在指環內壁刻字,批花(在首飾上雕刻花紋)手勢,堪稱一絕。後者是K金的,還包括鑲玉、鑲鑽和鑲寶石等鑲嵌首飾。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六,是金銀首飾業的“師傅誕”,都要舉行大肆慶祝。 20世紀40年代,兩大堂口聯合組成了廣州金銀首飾器皿業職工會。

然而,東風過後又西風,冷暖時情瞬不同。抗戰勝利僅僅一年,1946年內戰便全面爆發了,國民政府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勒令銀樓、首飾店上報全部金飾,限三個月內售出,逾期須向中央銀行兌換“國幣”。這對金銀首飾業是沉重打擊,小市街金舖大起驚慌,能逃則逃,能藏則藏,一時雞飛狗跳。

這是一張著名照片,拎著成捆現鈔買東西,金圓券成廢紙了

1948年國民黨政府謝幕前夕,經濟崩潰,北方和上海的大量游資,向廣東滾滾而來,恍如錢塘江潮。資金南下,投放到走私、套匯、轉購入口貨、購買黃金及美元、購買產業和投機活動。當時在廣州市面遊蕩的資金多達30萬億元,黃金、金飾成為最搶手商品。有一首諷刺詩寫道:“張老三,你聽我,告訴呀嗬你,大街上出了什事情,家家買港幣,戶戶囤白米,金舖的人跑來跑去,不曉得什麼道理……”

道理很簡單:天要變了。

949年的中華南路,滿街都是金鋪

1949年10月14日,傍晚7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黃花崗、大沙頭分路進入廣州。一路由黃花崗向維新路(今廣州起義路)前進,一路由大沙頭沿北岸向沙面前進,一路則穿過沿惠福路向西前進,追擊從黃沙火車站撤退的國民黨軍隊。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1954年,中華南、中、北路,更名為解放南、中、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