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我夢中的東山

以前對東山這個地名,常有兩個不解的疑惑,第一,不知道它何以稱為“山”。無論向南、向西、向東,向北,坡道均不太明顯。往農林下路方向有一個小陡坡,往龜崗方向也有一個陡坡,但離“山”的概念,似乎還差一大截,它憑什麼稱“山”?第二,東山在廣州地名上比較特殊,雖然大名鼎鼎,但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指向,誰也說不准東山究竟是指哪個具體地點。

以前這裡是樗園,再以前是東山寺,再以前是……

東山這個名字的來由,緣於明代成化、嘉靖年間(1465~1566),總鎮兩廣內官監太監韋眷,主管廣州市舶事務期間,在今天陳樹人紀念館的所在地,興建了一座寺廟,俗稱“太監寺”。後來海盜猖獗,焚掠為害,當地紳耆迎請佛山祖廟的真武玄天上帝,前來鎮壓“賊氛”。太監寺從此一分為二,前殿供奉真武,又稱“東山寺”,香火鼎盛一方。

然而,道無長而不消,物無聚而不散。山水鶯花,本無常主。到了清代,東山寺漸漸荒廢,頹垣敗瓦,成了城狐社鼠的樂園。

查古書記載,當年東山寺建在姚家岡上,坐南向北,左邊是千金山,右邊是卬山,前面是觀音、彌陀、馬鞍、白雲諸山,後面是州岡山。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前面諸山,相距甚遠,如果在東山寺能夠一覽無遺,其形勢亦極雄偉了。

由此可知,東山口的真正名字叫“姚家岡”。那東山之稱又從何而來?是否泛指這一帶的叢崗?據前人記述,東山寺“前臨白雲溪,後濱珠海水”,“廟前小山如伏犀”,“前有鬆岡,虯鱗森映”。竹絲崗和農林上路一帶,荒煙野蔓,山川寂寥的景象,得現眼前。但我卻始終未見到有東山這個地名的出現。究竟東山是因東山寺而得名,還是東山寺因東山而得名?大概有勞歷史學​​家來考證了。

東山口電車總站,電車已改,車站仍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如果東山公園是東山寺的殘跡,那麼,至少證明從明代成化年間至今,東山的海拔高度,並無多少變化,除非當年東山寺是建在半山腰,但歷史學家並無這方面的證據。如果不是有愚公移山的奇蹟,古書中所列舉的姚家岡、千金山、卬山、州岡山等等,何以消失得無影無踪呢?

從邏輯上推理,只有兩個可能,要么是這些山被削平了,要么是它的四周被墊高了。最近從北京路北段掘出由唐至民國時期共11層路面,似乎證明了後一種推測。報紙上是這麼寫的:“唐代路面以下便是深層的淤泥,經探測,往下6.4米深處仍未見生土。”我沒看明白,它是說唐代路面以下6.4米,還是說現代路面以下6.4米。總之,這裡起碼墊高了6至10米左右。

從歷史上珠江北岸迅速南移的規模,也可以推斷,整個廣州城區都在增高。唐代以前,廣州有兩座非常著名的山,一是番山,一是禺山。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一帶,而禺山則在忠佑大街附近。當年開挖廣百附近路面,1.5米以下已是生土,有人懷疑這裡就是番山遺址。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1930年代,為了便於交通、消防和防止水淹,廣州市製定了大規模整治內街規劃,拓寬路面和提高內街標高。這樣一來,廣州的地面又再升高了。經過歷朝歷代的整治,廣州老城區的地勢,愈填愈高。著名的羊城三石,浮丘石被填埋了,海珠石被填埋了,海印石也被填埋了。相形之下,東山漸漸變成了一壟土丘,不復當年雄視四野的氣勢,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每次經過東山口,總是默默地想:姚家岡,姚家岡,當年的姚姓人家,現在還在嗎?如果我是歷史學家,追根尋源,一定很有意思,但繁忙的都市生活,催著我們匆匆而過,無暇多想,更難邀一顧。

老一輩的東山人都記得,在署前路原有一個東山公園。

有人說,東山公園就是原東山寺的殘存建築。 1924年,由廣州市民捐款,在太監寺原址上興建了東山公園,最初面積有4600平方米。 1927年,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的陳樹人,買下公園旁的七八畝荒地,建起了一座私人住宅,名為樗園。

東山公園在我記憶中,算得上是廣州面積最小的公園了,我常常覺得它像一個沒落了的王孫貴族。

消失了的東山公園

陳樹人是廣東番禺人,生於1883年。 17歲就拜在隔山鄉居巢、居廉兩畫師門下習畫,後來更成為居巢的東床快婿。晚清國家內憂外患,天下滄海橫流。和無數憂國傷時的青年一樣,陳樹人治學之餘,以手中之筆,在報紙上鼓吹革命。 1906年,陳樹人在日本認識孫中山,相見恨晚,隨即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陳樹人從日本返國,任廣東優級師範學校、廣東高等學校圖畫教授。

儘管陳樹人一度活躍於政壇,但後人往往只記住了他的畫家身份,而對他的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政府總統府國策顧問身份,卻早已淡忘。

陳樹人在繪畫藝術方面貢獻甚大,他力主推陳出新,不規範於古人,但其作品卻保有一種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書卷氣息。陳樹人的生活相當嚴謹,不二色,不吸煙,不賭博,他提倡藝術家要“德成為上”,“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在他看來,“詩文書畫皆足以表現作者人格,可貴之藝術莫如高尚人格之表現,至於技巧熟練其次焉者耳。”陳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並稱“嶺南三傑”,開一代宗派,影響所及,蔚然成風。

樗園內有池塘亭榭,花木蔥蘢,陳樹人一家住在兩層磚木結構的“古翠樓”內,後面還有一間作為畫室的“寒綠山堂”。抗日戰爭期間,東山公園和樗園都被戰火摧毀,灰飛燼滅,只剩下一片遺磚碎甓。

東山公園故址

抗戰勝利後,樗園部分土地被小學佔用,陳樹人罷官回粵,無處安身,只好在康樂村的嶺南大學暫住,並在樗園旁重建一座櫟園。取“樗櫟庸才”的意思,是陳樹人自謙之詞。但櫟園還沒蓋好,陳樹人便因胃病去世,一時人琴俱亡,風雅道衰,令人嘆息。

1949年以後,櫟園改為東湖衛生院。 1987年在樗園故址興建“陳樹人紀念館”。東山公園僅餘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勉強夠擺下十幾張石桌石凳,給老人們休息下棋。

2003年,東山公園改建成一個開放式的綠化街景。在這裡下了幾十年棋的老街坊都各散東西了。偶然有一些流浪藝人在樹陰下彈唱賣藝。 2007年3月,與陳樹人紀念館相鄰的原東山區機關大樓,改造成為越秀區圖書館。每天中午,斑駁的陽光灑落在人行道上,身穿校服的中學生成群結隊從陳樹人紀念館前走過,從五百年前的東山寺前走過。

真是寸心千古,春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