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趣事——“利奇馬”為啥叫利奇馬?原來颱風名字這麼講究

上週登錄的颱風“利奇馬”是2019年登陸中國的最強颱風,我國沿海地區都遭受了風狂雨驟,它與2016年的颱風“莫蘭蒂”並列,僅次於1956年的颱風“溫黛”、2006年的颱風“桑美”。但是應該有不少朋友好奇,為什麼這些兇猛的颱風聽起來都像人的名字呢,你知道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美國歷史上有一些破壞力極強的颶風,光提名字就讓人害怕。貝琪(Betsy)、卡米爾(Camille)、卡特里娜(Katrina)、艾克(Ike)、桑迪(Sandy),它們的“豐功偉績”可是深深銘刻在我們的記憶裡,只需要提起它們的名字就能讓我們想起它們登陸時的可怕情景。

那麼,颶風的名字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我們要把人類的名字賦予這些狂暴、狠心的“風、水混合體”呢?關於名字的選擇,我們又是如何達成一致的呢?儘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給颶風起名字,不過,以人類的名字命名颶風這種做法還得從20世紀50年代說起。

四十年代前,只有破壞力最強的颶風才會有名字,它們的名字通常都是基於它們登陸的地點或時間,比如有“1893年海洋島嶼颶風”、“ 1900年加爾維斯頓颶風” 、“ 1926年邁阿密颶風”和“1935年勞動節颶風”等。

在非官方的層面上,科學家和氣象預報員經常喜歡給熱帶颶風編號,比如熱帶風暴1號、颶風2號等。但是,那種更容易讓人記住、讓人產生聯想的“命名法”直到1950才為人所用。

1950年,大西洋熱帶氣旋首次有了自己的官方姓名,儘管那還不是人類的名字。颶風一開始的名字取自陸軍或海軍的音標字母,因此1950年的夏季颶風有著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颶風Dog(Hurricane Dog)、颶風Easy(Hurricane Easy)、颶風Jig(Hurricane Jig)、颶風Item(Hurricane Item)和颶風Love(Hurricane Love)。 1950年10月初也有一場熱帶風暴,名叫熱帶風暴How(Tropical Storm How)。

這一傳統延續了兩年,但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陷:每年都重複使用同樣的名單,所以1950-1952年的颶風季至少會把“颶風Able”到“颶風Fox”之間的颶風名稱走一遍(注:根據百度百科,第一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名為“艾伯”[Able,指代“A”],第二個為“貝克”[Baker,指代“B”],以此類推)。

這種方法讓人很困惑,所以在1953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使用女性的名字給颶風命名,事實證明這一做法很成功。這麼做不僅可以區分颶風,還可以幫助當局和新聞媒體傳播警報——引起公眾對此的關注。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其網站上解釋說:“據推測,用名字比用數字或技術術語更方便人們記憶。許多人認為,給颶風加上名字有助於媒體對颶風進行報導,提高人們對預警的關注,增強社區的防範能力。”

颶風的首批人類名字來源於天氣預報員妻子的名字,但在1979年,男人們的名字也被加入其中。現在,這張姓名總表由世界氣象組織負責監督,男女姓名交替使用。在大西洋地區,每年有六份名單輪換使用,所以2015年的名單將在2021年再次使用。

不過,當颶風的破壞力足夠大時,它的名字就可以“退役”了,以此紀念受害者和倖存者。自1954年以來,已有78個大西洋颶風名稱被移除列表,2000年以來的名字有29個。其中,最臭名昭著的“退休”颶風名有奧黛麗(1957)、貝琪(1965)、卡米拉(1969)、雨果(1989)、安德魯(1992)、伊万(2004)、卡特裡娜(2005)、艾克(2008)、艾琳(2011)和桑迪(2012)。

根據國家颶風中心(NHC)的數據,2019年大西洋颶風季將從6月1日持續到11月30日,今年的颶風名字列表為:

安德里亞(Andrea),巴里(Barry),尚塔爾(Chantal),多里安(Dorian),艾琳(Erin),弗爾南多(Fernand),加布里埃爾(Gabrielle),漢博托(Humberto),伊梅爾達(Imelda),傑瑞(Jerry),凱倫(Karen),洛倫佐(Lorenzo),梅麗莎(Melissa),內斯特(Nestor),奧爾加(Olga ),巴勃羅(Pablo),麗貝卡(Rebekah), 塞巴斯蒂恩(Sebastien),譚雅(Tanya),範(Van),溫迪(Wendy)

太平洋熱帶氣旋(颱風)季節與大西洋的大致相同,雖然官方稱東太平洋颱風季從5月15日正式開始。太平洋氣旋的命名通常比大西洋的更為複雜,東太平洋、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澳大利亞、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對此都有不同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