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華僑華人創造的那些中國第一

在中國發展的道路上,華僑華人從來沒有缺席。回望過去幾十年,華僑華人不僅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參與者,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者。

中國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華僑華人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

全世界有6000多萬的華僑華人,他們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是推動中國融入世界,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

電子工業

為中國早期工業化奠定基礎

有學者統計,自1862年華僑在廣州設立進出口商行開始,到1911年的50年中,他們在工業、銀行業、礦冶業、鐵路建設與運輸業、輪船運輸業、農林業等幾乎所有的民用產業領域和眾多的行業部門,開設了具有現代性質的企業。

這些具有開創特徵的企業,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1873年由廣東華僑商人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的近代工業,標誌著中國近代機器工業的開端。

當時,中國生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正處於日漸式微的階段,自陳啟沅製造的國內第一台機械繅絲機誕生後,國內沿用了數千年的手工繅絲逐步被機械繅絲取代,從而大大促進了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國內種桑養蠶業。

1904年近代史上著名華僑實業家張榕軒和張耀軒兄弟在中國興建了中國第一條民辦鐵路——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的興建,在中國近代史上開創了民辦商業鐵路的先河。此條鐵路1939年毀損於抗日戰爭,在它存續的33年間,對韓江中上游和閩贛邊區人民往來汕頭,對當地的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的繁榮,都曾起過重要作用。

1915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橡膠工廠。有記載顯示,廣州河南紳士鄧鳳墀,在孫中山提倡“實業救國”的思想影響之下,先後分別動員了他在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的親友,帶了資金、設備和技術回國辦廠。在中國第一家橡膠廠出現之時,整個中國橡膠工業還是一片空白。

華僑華人為中國早期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家工業化生產葡萄酒企業——張裕釀酒公司,中國第一家民族電燈廠——廣州華商電燈廠,中國第一家民族火柴廠——佛山巧明火柴廠等都是由海外華僑華人興建的。

按照學者林金枝的統計,晚清時期華僑在廣東、福建和上海創立的企業總量達351家。

為改革開放貢獻了第一桶金

華商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投資最早的外資企業,不僅為中國帶來了資金,也為中國帶來了技術、管理和人才。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經濟建設急需大量資金,而當時外商投資有限,廣大華商率先在華投資,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並帶動其他外商對華投資。

早期華商投資主要集中於廣東和福建兩大僑鄉,尤其是經濟特區。此後,華商在中國的投資由經濟特區、僑鄉向廣大的內陸地區發展,這與中國對外開放在空間上的進程是一致的。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僑商投資佔中國引進外資的60%以上。

香港著名實業家胡應湘1977年在中國內地考察後,開始在廣州籌建中國大酒店,這是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第一家合資酒店。不僅如此,在胡應湘的推動下,廣深高速公路成為內地第一條合資興建的高速公路。這條路對粵港乃至整個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香港美心集團伍淑清應邀到內地訪問,發現內地食品供應緊張、民航飛機配餐質量差,便萌生了在內地做航空食品的想法。經過多輪談判,1980年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這是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在距離天安門廣場4公里的建國門外大街上,坐落著一座園林風格的酒店,這是利用僑資建設的內地第一家合資飯店——建國飯店。美籍華人陳宣遠數十次飛越重洋到北京商談,最終促成建國飯店在1982年正式開業。

胡應湘接受媒體採訪說:“當年,香港經濟發達,是轉得很快的小齒輪,而內地經濟就像是一個剛剛啟動的大齒輪。改革開放以來這40年,小齒輪幫助大齒輪轉得更快。今天內地這個大齒輪早已轉得更快,反過來幫助香港小齒輪更好地轉動。”

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進程中,華僑華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開放進一步擴大,華僑華人也將更好地發揮聯繫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係的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