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白天打盹太多次 會增加心髒病風險 消滅艾滋病的治療靶點終於找到

金州資訊據ABC新聞報導,打盹兒有助於避免心髒病發作和中風嗎?研究人員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問題上,如果每週打盹兒太多次,就會變成一個壞主意。

瑞士洛桑大學研究了3000多人的每周小睡情況報告。大多數人從不打盹,有些人說他們每週打盹一到兩次,其他人稱為“經常打盹”,每周有三次或更多次。心髒病發作最少的人群是哪類呢?他們是每週一至兩次的打盹者。排在第二位的是從不打盹的小組。幾乎每天都打盹的人在研究期間心髒病發作和中風最多。

心髒病發作和中風都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發病是因為斑塊緩慢積聚在向心臟供血的血管中,最終阻塞血液流動或引起凝塊。

對於打盹兒的研究並不新鮮。其他研究顯示,世界上心臟疾病率最低的希臘人,如果有打盹的習慣就會降低心髒病發作的死亡風險。然而研究只比較了打盹者和非打盹者,從未考慮過每周有幾次小睡。

在新的瑞士研究中,“頻繁的打盹者”主要是年齡較大的男性,受教育程度較低,體重較大,吸煙傾向較大。即使研究考慮到這些生活方式因素,每週一次或兩次午睡的人仍然有較少的心髒病發作或中風風險。

當談到打盹時,“它可能不僅僅是持續時間,而且頻率也很重要。”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Kristine Yaffe和Yue Leng在一篇社論中說道。

作者引用其他研究顯示,超過一小時的小睡實際上可能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儘管他們自己的研究並沒有將較長的小睡與心臟疾病的高風險聯繫起來。

但在考慮打盹這一因素之前,心髒病發作最重要的風險來自於吸煙、未經治療的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髒病專家Jennifer Haythe博士指出了這項研究的一些局限性,他稱研究“是針對瑞士人群進行的,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一個普遍的結果。”Haythe博士補充說,儘管她不會僅根據這項研究向患者提供睡眠建議,她確實會告訴患者睡眠質量對心臟健康的作用。

Yaffe和Leng似乎在論文中有類似的觀點,他們補充說“雖然將白天午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聯繫起來的確切生理途徑尚不清楚,(該研究)有助於正在進行的關於小睡健康影響的辯論。 ”

即使在這項小型研究的範圍內,打盹兒也值得考慮,只是不應太頻繁。除了小睡之外,做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如戒菸和保持健康的體重,應該成為所有人的日常想法,因為心髒病的危險迫在眉睫。

尋覓30年 消滅艾滋病病毒的潛在治療靶點終於找到

金州資訊據《科技日報》9月26日刊文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在9月24日的《mBio》期刊網絡版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找到了消滅患者體內隱匿的艾滋病病毒(HIV )的潛在治療靶點,對免疫細胞中的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進行修飾,就可防止休眠的HIV“復活”。

人類與HIV的對抗已持續了數十年。目前預防和治療HIV感染的主流療法——抗逆轉錄病毒療法雖能夠讓患者長期健康地生活,卻不能治愈他們,HIV會在患者體內“潛伏”下來,如果患者停止治療,病毒會重新醒來並迅速繁殖。長久以來,找到徹底消滅患者體內所有HIV的方法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

在該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對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的單核細胞衍生巨噬細胞中的lncRNA進行了全基因組表達分析。他們發現,一個被稱為HIV-1增強型lncRNA(HEAL)的lncRNA,是多種HIV-1毒株的“增強劑”,可以調節HIV-1在小膠質細胞、T細胞等免疫細胞中的複制。進一步研究顯示,在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時,對HEAL進行基因修飾,將其沉默或用CRISPR-Cas9將其敲除,就可以防止隱匿在T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的HIV-1“復活”。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兒科和遺傳學教授塔里克·拉納指出,HEAL是科學家在艾滋病領域尋找了30年的關鍵開關之一,在HIV發病機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目前他們還無法解釋其表達機制,但相關研究已表明,其可作為一個根除HIV的潛在治療靶點,在病患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後,防止休眠的HIV重新醒來。

常見抗膽鹼能藥物與癡呆症發生相關 55歲以上人群尤其明顯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常見藥物可使癡呆症或癡呆樣症狀的風險增加近50%。根據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發現55歲及以上服用抗膽鹼能藥物的人患癡呆症的機率增加。由於存在這些風險,有醫學專家說患有癡呆症的患者根本不應服用這些藥物,然而該抗膽鹼能成分廣泛出現在各種藥物中。

抗膽鹼能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抑鬱症,帕金森病症狀,膀胱控制和失眠。數據估計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服用抗膽鹼能藥物。一些抗組胺藥如Benadryl也是抗膽鹼能藥,但未在本研究中與癡呆症狀關聯。

“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藥物,”Tara Narula博士告訴“今早CBS”稱, “許多美國人使用這些藥物,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包括抗組胺藥或抗過敏藥,睡眠輔助藥,泌尿系統藥,帕金森藥,COPD藥物等,這個名單還在越來越長。”

Narula警告說這項研究是一項相關性研究,而不是一項因果研究,總共跟踪了英國20多萬服用強效抗膽鹼能藥物三年的人,發現癡呆症風險增加了49%。

對於藥劑師,醫生和患者來說,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並且要記住,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有更具滲透性的血腦屏障,並且因為他們經常服用多種藥物,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要物價累積效應。由於存在這些風險,Narula說患有癡呆症的患者根本不應服用這些藥物。

過去的研究表明,當患者不再服用抗膽鹼能藥時症狀消退。

這不是以第一項把癡呆症狀與抗膽鹼能藥聯繫起來的試驗了。 2018年4月,由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科學家領導、與愛爾蘭和美國合作者共同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常用作抗抑鬱藥或治療尿失禁的抗膽鹼能藥物與癡呆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即便是在診斷認知障礙前20年服過藥。

結果顯示,抗膽鹼能藥物的使用與癡呆症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但僅針對該藥物類別中的某些類型藥物。該小組表示,這項發現非常重要,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需要減少處方抗膽鹼能藥物的使用。鑑於許多藥物具有一定的抗膽鹼能活性,因此一個關鍵的聚焦點應該是開處方上。臨床工作人員、患者及其護理人員應密切合作,降低抗膽鹼能藥物相關的潛在危害。

結果顯示,在過去4-20年內,抗膽鹼能藥物總使用量的增加與癡呆確診事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然而,劑量-反應聯繫僅見於某些類別的抗膽鹼能藥物,包括抗抑鬱藥阿米替林、度硫平、帕羅西汀,以及泌尿系統藥羥丁酸、托特羅定。

研究首次確切表明:電子煙可導致肺癌膀胱癌

在導致全美數百起肺病病例、並導致十多人死亡後,電子煙對身體的危害近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而紐約大學週一發布了一項由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煙導致實驗用的小鼠罹患肺癌,而且有導致膀胱癌的可能性。

科學家們發現,電子煙會導致肺部和膀胱的DNA損壞,並抑制肺組織中的DNA修復。在讓40隻小鼠暴露在電子煙的尼古丁煙霧中54週後(這段時間吸入的尼古丁,約等同於一個人定期抽電子煙3到6年的含量),其中22.5%患了肺癌,更有57.5%的膀胱發展處癌前病變。與此同時,還有20隻小鼠被暴露在不含尼古丁的煙霧中長達4年,但沒有一隻患癌。

領導這項研究的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Moon-Shong Tang表示,從統計意義上講,這個患病比率非常大,電子煙對於人體的作用可能還需要近10年才能知道,但從在小鼠身上的這個研究結果來看,他不認為電子煙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可以預見,長期來說抽電子煙會導致各種疾病。”

這是第一份將吸電子煙與癌症明確聯繫起來的研究。在此之前,南加州大學曾在2月發布研究成果,吸電子煙的人與吸普通香煙的人口腔組織中發生了相同分子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致癌。

另外就像普通香煙一樣,紐約大學的研究還表明,電子煙的煙霧對吸食者附近的人也有危害。

儘管這次研究有其局限性,但在這時候發布卻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煙的數量增加,對電子煙的審查也越來越嚴格。衛生部官員認為近期的肺病爆發與電子煙中的四氫大麻酚有關,但在1000多名患者中只有一部分吸食尼古丁,因此醫生無法輕易下結論。

政府表示,帶有各種口味的電子煙的發明,助長了電子煙在青少年中流行。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目前正在確定一份規定的細節,禁止電子煙中加入任何非煙草的口味,包括薄荷味也會被禁。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了這一進程。

同時,Juul、NJOY等電子煙生產公司也正面臨調查,原因是它們宣傳其產品比普通香煙更安全,且可以幫助成年人戒除煙癮。有一些研究確實支持了這些公司的說法,但Moon-Shong Tang表示,電子煙比香煙更安全,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