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

歷經十幾個王朝,

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詩詞君一併告訴你!

夏朝

統治時間:約前2070-前1600

開國君主:夏啟

末代君主:夏桀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 “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

安陽殷墟

商朝

統治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開國君主:商湯

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

首都:朝歌【zhāo gē】(今河南鶴壁市)

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為國號,建立商朝。

武王伐紂

周朝

統治時間:前1046年—前256年

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西周】

末代君主:週赧王(姬延)【東周】

首都:鎬京(今西安)、洛邑(今洛陽)

週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週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週部落則已遷居於豳。

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週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週”的概念。 “週”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秦始皇(影視劇照)

秦朝

統治時間:前221—前207

開國君主:秦始皇(嬴政)

末代君主:秦三世(子嬰)

首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秦朝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據《史記》記載,秦之先祖為先賢皋陶、伯翳(伯益),本為古部落首領少昊後裔,為“嬴”姓。

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週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

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劉邦(影視劇照)

漢朝

統治時間: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

末代君主:漢獻帝

首都:長安、洛陽

楚漢相爭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 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併到漢朝歷史裡。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後漢,史稱東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即為漢朝。後代的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自稱季漢,又稱西蜀。

曹操(影視劇照)

三國

統治時間: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開國君主:魏文帝曹丕

末代君主:魏元帝曹奐

都城:洛陽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劉備(影視劇照)

蜀漢

統治時間:221年5月15日—263年

開國君主:蜀先主劉備

末代君主:蜀後主劉禪

首都:成都

劉備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後來建立蜀漢政權,意為蜀漢政權的國號為“漢”,劉備自稱是漢室的延續。

由於其所建立的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後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故稱其為蜀漢。

孫權(影視劇照)

孫吳

統治時間: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開國君主:吳大帝孫權

末代君主:吳末帝孫皓

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州)

“吳”作為地理概念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游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兵權。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為區別於前12世紀至春秋戰國之際存在的諸侯國吳國,以及五代時期楊行密建立的吳國,史學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稱之為孫吳。因其居於三國之東,而有東吳之稱。

司馬懿(影視劇照)

統治時間:266年-420年

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西晉】、晉元帝司馬睿【東晉】

末代君主:晉恭帝司馬德文

定都:洛陽【西晉】、建康(今南京)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公晉王。司馬炎後來代魏稱帝,就用晉作為國號。

隋朝

統治時間:581年—618年或619年

開國君主:隋文帝楊堅

末代君主:隋煬帝楊廣

首都:洛陽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唐朝

統治時間:618年—907年

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

末代君主:唐哀帝李柷

首都:長安、洛陽

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朝

統治時間:960年—1279年

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北宋】、宋高宗趙構【南宋】

末代君主:宋末帝趙昺

首都:汴京(今開封)、臨安(今杭州)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稱為行在。

昭陵六駿圖(金·趙霖)

金朝

統治時間:1115年-1234年

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末代君主:金末帝完顏承麟

首都: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據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成為金朝的代稱。

遼朝

統治時間: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末代君主:耶律延禧(天祚帝)

首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汴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

西夏王陵

西夏

統治時間:1038年—1227年

開國君主:夏景宗李元昊

末代君主:夏末帝李睍(xiàn)

首都:興州(今寧夏銀川)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元朝

統治時間:1271年—1368年

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末代君主:元惠帝妥懽帖睦爾

首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餘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朱元璋畫像

明朝

統治時間:1368年——1644年

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末代君主:明思宗朱由檢

首都:應天府(南京)、順天府(北京)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康熙畫像

清朝

統治時間:1616年—1912年

開國君主:清太宗努爾哈赤·皇太極

末代君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首都:北京

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