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當甘苦成為文化:說說涼茶*

        前些日子過於忙碌,免不了火氣攻心,舌乾咽喉痛。因為實在怕看家庭醫生,試著自開了道「九味茶」的方子,到城中的中藥舖去配藥。老闆接過方子後看了看,所幸各味藥均齊,不到10分鐘,藥就配好了。

       老闆將藥遞給我時,順口問了一句:「這藥方是誰開的?」我說是家傳的,老闆聽後點了點頭稱:「十多年前我在廣州曾見過這藥方的」。我笑了笑,卻不敢將老闆的話接下去,怕無端扯出一大堆故事來。

週街都係涼茶舖

       講到廣東人對涼茶的喜愛和依賴,用「甘苦成文化」這五個字來概括一點不為過。

       以前有句老話:「廣東有三寶,燒鵝荔枝涼茶舖」。

       荔枝自不必多說,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名句與其說是詩,倒不如說是最佳廣告詞;至於燒鵝,改革開放後,廣東人硬是把「燒鵝仔」開到帝都。天子腳下,皇城根上,非要跟「全聚德」分一杯羹不可,可見廣東這兩寶絕非浪得虛名。廣東人依賴涼茶,自然與廣東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

       傳說今日廣東涼茶的由來,得益於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其時瘴癘流行,百姓苦不聊生。後得他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遺下豐富的醫學專著,奠定了廣東涼茶的藥理基礎。

        「老老實實王老吉」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背後,道盡了粵人對「王老吉」的喜愛。

豎立在廣州街頭的王老吉像
1897年王老吉第三代傳人王恆裕與其妻何氏在香港分店開業時合影

       「王老吉」始創人為清道光年間廣東鶴山桃源鎮錢塘人王澤邦,又名王阿吉。王阿吉一生嗜醫好藥,平時以入山採藥為樂,閒時則在自家開的藥材舖裡賣藥診症。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藥便可病除身健。

        王阿吉醫德極好,不分貧富,不擺架子,只求為人醫病。

        道光年間,廣州爆發瘴癘,疫症蔓延。為挽救患者,王阿吉曆盡艱辛尋找良藥,最終在兒子的協助下,以崗梅根、金櫻根等十餘種山草藥配製成獨家涼茶。這種涼茶不僅解除了鄉民的病痛,也幫助鄉民躲過了天花、疫症等災難。後乾脆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出售,因其獨特的消暑清熱、去濕生津藥效,頗受大眾歡迎。

        王阿吉憑獨家秘方治瘴癘聲名大振,有嶺南藥俠之譽,因而被清道光皇帝召入皇宮,封為太醫院院令。

        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遷廣州,在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王老吉」涼茶店,由於療效好、價格便宜,尤其適合草根平民,因而風靡羊城。

大銅葫蘆是涼茶舖的標配

       在廣州,至今還流傳著王老吉救了林則徐一命的說法。

        據《廣州西關古仔》記載,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整日奔波勞累不幸中暑困熱、咽痛咳嗽,隨從人員請來名醫開方,服藥不見效果,病況日漸加重。後慕名找到王阿吉,果然藥到病除。林則徐遂登門答謝,並問及姓名與所用之藥,王阿吉如實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為你治病的是幾味不值錢的草藥,毋須謝。」

       林則徐聞言不禁感嘆:「藥無分貴賤,不值錢的草藥,貧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將藥煮成茶,使人隨到隨飲,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那就更是為大眾造福無量啊。」

       王阿吉聽後有所悟。 1840年,王老吉以「前店後坊」的形式製作出售涼茶包和涼茶粉,方便顧客攜帶出門遠行,「王老吉」更是風靡一時,供不應求。林則徐聞訊命人送來一個大銅葫蘆壺,上刻「王老吉」三個大金字。

       1925年,「王老吉涼茶」參加英國倫敦展覽會,成為最早走出世界的中藥品牌。

1925年,王老吉茶包曾在倫敦展覽會上亮相

       時至今日,王老吉年銷售總額已衝破200億元,品牌價值達1080億元,成為中國商界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除了「王老吉」,廣東三水人黃振龍選用廿餘種廣東地道中草藥,精心配製出的「28味」癍痧涼茶(後來降為「24味」)也是粵人的心頭好。

        黃振龍涼茶不但有名,連做生意的手法也獨到。

       1946年,黃振龍離開肇慶來到廣州,在仁濟路原北平酒店開設了廣州地區第一間涼茶舖,該店用銅葫蘆盛裝癍痧涼茶,用擴聲器叫賣,並以留聲機播放粵曲給客人欣賞,形成獨特的粵式涼茶概念。

黃振龍曾經在三水、肇慶賣涼茶,但由於時局動盪,經營舉步維艱,抗戰勝利後,黃振龍帶著他的癍痧涼茶,在仁濟路原北平酒店開設了他在廣州的第一家涼茶舖。

黃振龍

       早年沒有電視,一般商家也做不起廣告。 「黃振龍涼茶店」透過向拉黃包車的車夫贈送印有「黃振龍涼茶」字樣的外套,於是乎,廣州城內「黃振龍涼茶」的廣告便滿街奔跑。 「黃振龍涼茶」的美名也因此街知巷聞、不脛而走了。

        比較有趣的是,「黃振龍涼茶舖」當眼處置有一座大銅葫蘆,裡面盛裝的是經過細火熬製的癍痧涼茶。這個銅壺別緻的造型除了吸引過往客人的關注外,也傳達出黃振龍「懸壺濟世」的用心。

       曾經見過「黃振龍涼茶」盛況的老廣州回憶:當年熬製癍痧涼茶是用一個足有半人高的銅罐,由三個工人輪流燒火慢慢煎熬,煮好後放在三個銅葫蘆裡售賣,售罄即收爐,明日請早起。

        「黃振龍涼茶」生意好的時候,每天慕名而來的顧客數不勝數。店裡的伙計賣涼茶時需要一隻手抓五隻杯子才忙得過來,更奇妙的是,伙計更是手不停,口也不停,他們靠一張嘴邊賣邊高唱:「飲番杯黃振龍癍痧涼茶,材料足,功效靈。」

昔日的涼茶生產線
今日的涼茶生產線

       至今,一把銅壺,幾隻大碗,正是廣東涼茶的標誌符號。

        說到粵人嗜涼茶成癮一點不為過。

        記憶中廣州城內大大小小古風雅樸的涼茶店,形成「粵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廣東涼茶」也因此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廣東涼茶並非一定是「苦茶」。除了「王老吉」、「廿四味」,還有祛濕熱、甜滋滋的「五花茶」;甘甜耐味的「龜苓膏」;清嗓潤肺的「羅漢果」;潤燥化食的「火麻仁」⋯⋯品類繁多,不但老有所依,潮男潮女亦情有獨鍾。

       關於涼茶的記憶,最深刻的是位於恩寧路多寶坊14號的梁伯。

        梁伯叫梁世雄起,他的涼茶舖叫「悅慶堂」。

        梁伯11歲就隨父親上山採藥,之後繼承了家族的獨門秘方,憑著「一迭紙,一支毛筆」,就開始了在廣州西關47年的行醫生涯。因為他醫德好、人品好,無論遠近,人們都專程來找梁伯看病。

       梁伯的涼茶舖沒有現成配好的涼茶,客人來,梁伯會望聞問切,對症下藥。這間涼茶舖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門外一副對聯頂天立地:「祖傳數代中華藥,醫德揚名傳四方」,令求藥者未進門去,先生出幾分崇敬。

梁伯

      只可惜,2008年「悅慶堂」遭遇拆遷,聲稱絕對不會搬出西關的梁伯,也在6年後駕鶴西去。

       曾有人擔心隨著洋水、洋咖啡的加入,廣東涼茶舖會漸行漸遠。自信的廣東人對此的回應是:

        「喝咖啡是一種態度,飲涼茶是一種本性,態度不能顛覆本性。」

       好自信的廣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