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惠州的老街

惠州有一條嶺南最長的“騎樓一條街”,歲月在街道和兩邊鱗次櫛比的房屋留下異常清晰的痕跡。這條七百多米長的老街,融和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廣東三大文化。現代化的新建築固然新穎漂亮,但舊時的風格和景觀蘊藏著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很多人與筆者一樣,並不是愛看風燭殘年的老街,而是老街背後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個性。

陽光很好,若有似無的小小雨絲飄灑著,這日惠州下著南洋俗稱的太陽雨,為我們在老街的閒走增添一份詩情畫意。

我們的目的地是往左邊拐的騎樓街。善解人意的L是初次認識,她聽說我想看老街,特別邀請歷史系的B老師客串導遊。帶路的B指著前面:“這裡是嶺南最長的’騎樓一條街’。”歲月在街道和兩邊鱗次櫛比的房屋留下異常清晰的痕跡,B說目前是已整修過了,意思是之前更為殘舊不堪。熟悉歷史的B告訴我:“這條七百多米長的老街,融和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廣東三大文化。”我們步伐放緩,惠州老街怎麼長著和南洋老街同樣面貌呀!難怪一踏入這個地方,看著極面善,感覺倍親切。

如果追溯源頭,始築於北宋元豐年間的水東街是千年古街,聽說當年蘇東坡就是從這裡走進惠州的。民國時期,傳統的建築改為中西結合的騎樓式樣,發展成繁華的商業街,是惠州最旺的商業中心。抗戰初期,日軍一把火燒掉大半條街及200餘間店鋪。 1941年又遭到日軍的再次破壞,從此這商賈雲集,百業興旺的輝煌老街漸漸地老去了。

充滿滄桑味的老店鋪售賣的貨物看著就很老,又帶鄉土氣,與周遭雜亂的環境及閒散的氛圍有密切關係吧。行人不多,行路的步伐和當地人的日子一樣慢悠,有條狗在破舊的店門口趴著打盹,完全不理遊人經過。斑駁的牆壁隙縫間長著綠色葉子,甚至開出亮麗的黃色野花。好多家樓上窗口都懸掛著衣衫在曬太陽,似乎對細細的小雨不放心裡。我們佇在一家右下角砌半截比人矮的青磚牆,門面由以一條條細長的木板組成的古樸老店舖時,驚喜地發現原來的商號仍在,從右邊唸向左的書法以繁體字黑體楷書寫“鎮記號”,可惜鎮字的“頁”字邊缺了一瘦長條,變成鐵花窗。一個藍色的牌子“水東東路50號”釘在橫樑上。不知道是已經不開店做生意,或是今日不營業。 B說這裡本來主要經營鐵觀音等名貴茶葉,生意興旺,後來改雜貨舖,再後來售賣香燭。一直是屬於姓鄭的家族,1943年開業,至今有75年曆史。

走到55號,四平八穩的繁體楷書“惠州市醬料廠”還在,然而樓下鐵門和樓上的窗口都緊緊關閉。隔壁的門柱邊擱張矮凳子,凳子上貼紅紙大字“寫對聯”,紅紙上還有小字“合婚擇日,家居風水,進夥婚嫁擇日,小孩取名”。說明傳統民俗仍存在今日惠州人的生活裡。

緊鄰著應該是同一家店,牆上寫明“畫像寫字裝裱店”,這裡掛的畫像較多,我認識的有孫中山、毛澤東和周恩來。元旦已過,春節未到,店裡一牆一地全是紅彤彤的對聯,一片喜氣洋洋。

如果用“殘垣頹壁”來形容可能誇張,但水東街店鋪確實混雜凌亂,建築樣貌又嚴重老化,雖然說各種不同的商店包括藥店、五金、電器、家具、副食店等等要什麼有什麼,可是路過的人,應該不會生出購買的慾望。

我們站在一間“正宗梅州沙田柚、蜜柚”店,門口屋內擺滿了黃金色的柚子,騎樓下掛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隔鄰註明“四代傳承”在賣陶瓷,屋里屋外全是陶瓷花盆和容器。就在路邊,聽B說歷史:“憑恃著發達的水運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曾先後是惠州的軍政中心、交通樞紐,也是東江流域商品集散地,林立的商舖繁榮了水東商業街。”

突然我發現這些房子有個特點:“面門極小,窄窄地,望向裡邊,有點黯暗,屋身似乎很長。”B沒被我考倒,專業的他解說:“這叫’竹筒屋’。”“門面窄小,縱深狹長,像竹筒一樣。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邊是店面,中間大廳並儲藏貨物,後面是住人的,包括臥室、廚房和廁所。”所以這是店鋪,卻也是住家,還是貨倉。從這建築的特色揭示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騎樓一條街上的房子有些兩層,有的三層,“開始都是兩層的,後來,可能不夠住,或者不夠用,有人自己加建,變成三層。”抬頭眺望,在太陽的光影下,高低錯落亦有不規則的美。

現代化的新建築固然新穎漂亮,但原來的風格和景觀蘊藏著歷史和文化的記憶,萬一真的被破壞,那就永遠再也找不回來。我不是愛看風燭殘年的老街,我愛的是老街背後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個性。

太陽雨一直下,有幾間老屋的屋頂,在半空中竟長出一棵小樹來,瘦瘦高高似乎營養不良,但在陽光下繼續往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