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一位江門花甲老人的鐵路夢 生命就該如此精彩

江門五邑地區

是廣東省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區之一。

五邑華僑大批出洋的時代,

正是西方列強侵略日益加深、

國家存亡日益緊迫的時期。

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

大批海外華僑華人

在國內積極投資興辦實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寧鐵路。

那麼,新寧鐵路是由誰主持修建的?

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五邑是海內外鄉親對早期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的俗稱,現屬江門市管轄。在這裡有一座新寧鐵路北街車站大樓,它是新寧鐵路保留下來的最完整的歷史遺存,也是一位五邑華僑不忘初心、實業救國的歷史見證了。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640

20世紀初,中國已經由封建社會,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腐朽的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積貧積弱。對於親身體驗、親眼目睹了西方國家發展的海外華僑華人來說,實業的落後,是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他們希望通過大力發展實業來繁榮祖國,振興中華。陳宜禧就是這樣一位抱著實業救國夢想的華僑,他雖身居異國,但和眾多華僑一樣,心懷故鄉、情系祖國。

1904年,

已年逾60的陳宜禧

毅然放棄了美國的事業,

義無反顧地

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新寧,

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台山市。

此時回鄉的陳宜禧發現,西方列強正圖謀利用自己的先進技術控制中國鐵路,從而控制整個中國的目的。而此時中國工人為收迴路權而爆發的“保路運動”在全國興起。對此,陳宜禧很受感動,他說:“洋人說我們愚笨,不懂築鐵路,我就是不服氣,美國西部的鐵路哪一條不是我們華工築的,待我築條鐵路給他們看看。”

修築鐵路不僅僅是為國人爭一口氣,身在海外多年的陳宜禧,目睹了美國橫貫東西的大鐵路築成後,為當地所帶來的繁榮和發展,陳宜禧迫切地感到要依靠實業救國,推動經濟的發展,必須從改善交通入手。

不過建造鐵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麼陳宜禧有這麼大的口氣,

說要自己建造一條鐵路呢?

這還要從陳宜禧的海外經歷說起。

△陳宜禧在西雅圖的辦公室內辦公

陳宜禧生於新寧縣朗美村,他幼年就失去了雙親。 1860年,還不到16歲的他,跟隨族人乘船過洋到美國西雅圖謀生。不久,他找到了一個在美國鐵路工程師家中做傭工的工作。陳宜禧吃苦耐勞,意志堅定的性格,贏得了工程師夫婦的信任和喜愛1865年,經工程師夫婦推薦,陳宜禧參加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築。他勤奮好學,很快便從雜工、管工升為助理工程師。此後40年,他一直從事鐵路或有關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築路知識。因此,陳宜禧才有要自己築鐵路的豪言。

1904年6月,歸國不久的陳宜禧邀集各界成立新寧鐵路公司籌備處,起草一系列章程。其中在《籌辦新寧鐵路有限公司草定章程》中明確規定,新寧鐵路“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僱洋工”的“三不”主張。這一規定充分錶現了愛國華僑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意志與決心。

建造鐵路需要的資金極大,1905年2月,陳宜禧返回美國,開始了奔波籌款的歷程,它的口號很簡單“以中國人之資本,築中國人之鐵路”。無數海外華僑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特別是在他把自己在西雅圖的一座洋樓賣掉,兌得11萬銀元作為鐵路的首筆資金之後,沒過多久就收到總計數十萬元的股銀。至1905年底,總共籌得來自世界各地的股銀達270餘萬元,超過原計劃的四倍有餘。

為什麼陳宜禧能夠籌集到這麼多的股銀,

得到這麼多華僑華人的支持?

這與他早年在海外的維權義舉

是分不開的。

19世紀末,美國掀起了排華風潮,製造了一系列血腥事件,對於這些暴力排華事件,陳宜禧極為憤慨,他勇敢的站出來,在本地法庭提出上訴。在陳宜禧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公使與美國交涉,最後贏得了鬥爭的勝利,華工們獲得了賠償。正是他的這種無私、正義、英勇的行為受到了廣大僑胞的欽佩與愛戴,所以他在籌集鐵路股銀的時候,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鐵路的資金問題得到了解決,

但這並不意味著馬上就可以建造鐵路。

因為還需要擬定詳細的章程

並經過清政府正式批准後,

才可以動工修建。

然而這一過程卻並不順利,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時的縣、省政府官員一直覬覦新寧鐵路這塊兒肥肉,他們上下勾結,想要把新寧鐵路定為“官府倡辦”,試圖從陳宜禧手中搶奪鐵路的管理權。

1905年8月,陳宜禧從美國返回新寧,便立刻為此事上行禀報,據理力爭。為了應對此事,陳宜禧甚至花錢給自己買了一個官銜,正三品鹽運使。本以為以官府的身份可以方便行事,但此官為虛職,並沒有任何實權,加上他長期旅居海外,對當時等級森嚴而又腐敗的清朝官場缺乏了解,因此他處處碰壁、如履薄冰。雖然經陳宜禧的各方遊說後平息了此事,使地方官員沒能得逞。但為此他也有“欲罵則無聲,欲哭則無淚”的感慨。

1905年10月,新寧鐵路公司正式成立,大家公開推選陳宜禧為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而就在計劃送審時,又有人提出,需要有海外相關畢業文憑的人參與才行。陳宜禧以自己在美國承辦鐵路40年,領有造路工憑照為依據,並同時溝通清政府駐美官員,向朝廷證實資格,這才獲得清政府最終的批准。 1906年5月,幾經波折之後,鐵路終於破土動工。

陳宜禧時常親臨工程現場,與工人一道風餐露宿,或做技術指導,甚至親自動手。雖然從籌劃到建造鐵路的過程無比艱難,但陳宜禧沒有退縮,鐵路在一個個被克服的困難中向前延伸。終於,在1920年3月,陳宜禧帶領中國工人,將計劃修築的四段鐵路建造完成並通車。

鐵路建成後,

從江門北街至台山各地當天可達,

來自香港等地的商品源源不斷地

輸入到台山、新會等地,

五邑地區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寧鐵路包括支線在內,共設車站46個,橋樑215座,涵洞236個,這個數字在鐵路初創的中國都是驚人的。其中還開拓了兩項新技術,一項是斗山火車轉盤,能讓車頭開上去旋轉180度掉頭,另一項便是火車渡江。

台山市博物館館長:

新寧鐵路在潭江過牛灣那段,陳宜禧是專門設計了用輪渡載著火車過潭江(的工程)。 20世紀30年代,巴金先生,還有了一段坐輪渡火車遊覽台山這樣一段經歷。之後還專門寫了《機器的詩》這個散文,來讚美這是最美麗的工程。

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

以他的親身經歷

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散文《機器的詩》,

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我和三個朋友一路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上大約坐了三個鐘頭。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的移動。這不是什麼奇蹟,這是新寧鐵路上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裡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著它,慢慢的渡過江去。

當時由於資金和技術條件,

難以在潭江上架橋,

於是讓火車從潭江較狹窄的牛灣段

乘渡輪過岸,

這是一項相當複雜甚至危險的技術,

今天的瓊州海峽依然使用此技術,

但新寧鐵路卻比它早了近100年。

新寧鐵路全長133公里,它是中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自籌經費、自行設計、自行修建和管理的民營鐵路。它為早期的中國鐵路建設,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令人惋惜的是,在1940年之後,國民黨軍隊以戰事需要為由,先後四次下令拆毀鐵路,這條盛極一時的鐵路就這樣在中國的地圖上消失了。時至今日,新寧鐵路只剩下一些殘缺的枕木和鐵軌。彷彿在提醒著我們,一百多年前,以陳宜禧為代表的海外華僑群體為了國家振興、民族富強而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