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教育——催孩子用功前 你應該先了解這個概念*

我們都知道,即​​使很想做成一件事,並且為之努力,最後也不一定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家長們常常敦促孩子要“努力”。但怎樣才是聰明的努力?怎樣努力才有成效?這裡麵包含了很多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的方法,大部分人卻並不了解其中的奧秘。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的孩子需要被施壓,還是想要減壓讓他輕鬆成長,實際上我們追求的都是一種平衡。也只有這種平衡,才能讓孩子充分發揮。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心流”,英文為Flow,是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最先提出的一個理論。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的註冊臨床社工姚夢瑜多年來積累了與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打交道的豐富經驗,她介紹了這個概念。

姚夢瑜

什麼是心流?

心流的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充實感等正向情緒,刺激出一個人最佳的表現。

最佳表現與動機(也就是我們有多想要做成這件事)和壓力都不是完全成正比或反比的。準確來說,在一定範圍內,動機越強、壓力越大,表現就越好;但一旦過了某個點,動機再強、壓力再大,表現卻只會走下坡路。

最佳表現與動機和壓力之間的關係

可見,要想體驗到心流,一定是在動機和壓力恰到好處、表現最佳的時候。通俗一點來說,心流也就是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一種忘我的愉快狀態,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我們可能也有過這種體驗。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這樣才有自發性,可惜學習並不見得是孩子們喜歡的事。但事實上,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調整能力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幫助他們達到心流體驗。

產生心流的條件

姚夢瑜社工介紹說,只有在三種條件同時滿足的條件下,一個人才會進入心流狀態。

1。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目標越明確,人越能專注、有方向地努力,也越有動力,這是進入心流的必要條件。

無疑,在了解孩子狀況的前提下,父母是可以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的,而且我們可以將這些目標細化、階段化,這樣他們會更清楚自己努力的目的。家長還可以激發孩子對這些目的產生自發性,自主自覺地去努力,至於如何能夠啟發他們的熱情,可以在朱崴博士的經驗中找到靈感。

2。任務挑戰難度與能力技巧匹配,且兩者都處於中等偏高水平。

這一點在心流理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理論提出初期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低於做一件事需要的能力,他就會感到焦慮;如果反過來,他又會覺得無聊。只有在既不焦慮、又不無聊的時候,才會有心流,也就是說,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應該有恰到好處的挑戰性,又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心流理論發展數十年逐漸完善後,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只有當挑戰難度和個人能力都處於較高水平的時候才會產生心流。如果兩者水平都較低,即使互相匹配,激發的狀態也不屬於心流,而是“無感(apathy)”。

這也是家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一個環節,幫助孩子找到合理的目標。如果孩子有比較高的能力,那就引導他找到符合他水平的任務,比如高年級孩子可以脩大學先修課程(即AP),可以多花時間在自己熱愛的專業上;如果他能力比較低,就鼓勵他從水平相當的事情做起,分步驟、從易到難地完成,再逐漸提高挑戰性。

3。反饋

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是需要及時主動尋找反饋的,而家長也應該隨時注意他們的表現,從動機、及時性等方面給予反饋,承認他們做得好的地方,提出可以改進的地方,給出具體的建議,鼓勵他們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