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教育——怎樣讓孩子走上前途無限的STEM專業之路?*

STEM專業,也就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專業,可說是時下最流行的學科選擇。 “勢利”一點說,這些領域人才需求大,職業發展好,基本上就是當年我們愛說的數理化加強版,“走遍天下都不怕”,收入通常也不低。而從更深層次來講,STEM專業關係著未來,是可以改變世界和人類的學科,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很多華人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進入STEM行業。不少人覺得“亞裔孩子學STEM有天生優勢”,先不說這樣的stereotype有沒有道理,重要的是,即使有這個能力或天賦,孩子還是需要各方面的助力才能成功,從啟發興趣到鼓勵引導,家長的作用必不可少。

作為生物學、神經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朱崴博士十多年來業餘輔導紐約長島中學生參加科學競賽,每年都有學生贏取英特爾、西門子、雷杰納隆等頂級競賽獎項,超過40名學生被名校錄取。要從眾多STEM學子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他在指導這些學生成為“頂尖”人才的時候,發現了哪些秘訣呢?

朱崴博士

如何啟發興趣?

除了那些天賦異禀、從小就對某個領域顯示出濃厚興趣的小孩,絕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是三天熱情,並不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這對父母來說就是引導孩子發現興趣的“機會”,但同時也是給父母的一個挑戰。

朱崴博士就舉了一個自己家裡的例子。他的女兒有一次聽人說殺蟲劑用多了不好,就順口問道:“殺蟲劑對人能有什麼壞處?”面對這種問題,很多父母可能頂多上網搜一下答案,告訴孩子,但朱崴當時的回答是:“那你要不要自己做個實驗看看?”

接著,他真的和女兒去買了一瓶殺蟲劑,帶她去自己的實驗室,用顯微鏡等儀器觀察殺蟲劑的成分,再分析對人體的危害和原因。這樣一個研究下來,女兒對自己順口的一個問題,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不是每位家長都有給孩子一個實驗室的條件,但這背後的道理卻是普適的:在引導孩子發掘自身興趣的同時,自己也必須隨時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對孩子的好奇心有所回應。一位同事在周末參加了分享會後,回家也試著告訴女兒,要從生活中尋找問題,女兒就說自己每年會長濕疹,想要知道原因和怎麼預防。

朱崴還說,幫助孩子觀察到生活中有疑問的、好奇的事情,這不僅是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還有個好處是讓他們能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一來,他們在做研究時就會更加自動自發。

如何讓孩子堅持下去?

做科研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朱崴反复說,只有真正愛一個課題,才是堅持下去的動力。怎樣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熱愛呢?除了前文說的引導他們主動找問題,找到與現實結合、讓他們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課題,這也非常關鍵。

朱崴博士再次舉了一個例子,也是美國中文網採訪過的一個男孩——獲得雷杰納隆科學獎、被斯坦福和MIT錄取的Andrew Fang。讓他獲獎的研究是青蒿素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作用,而開始研究帕金森症的治療,與他的家人有關。

Andrew Fang

Andrew在六、七歲時第一次注意到外公有手抖等症狀,幾年後外公早早去世,他才知道這叫作帕金森症,也注意到這種剝奪了他和外公相處時間的病症。正是因為外公的遭遇,Andrew在研究時一直抱著自己可以做點什麼、來改變與外公相似的老人的境況的熱情,這讓他堅持到了最後。

除此之外,Andrew在研究中也得到了其他人的鼓舞。他收到過自己所讀高中一位老師的母親寄來的信,其中說,她的丈夫2016年因為帕金森症去世,自己深知帕金森給人帶來的痛苦,因此特地寫信來,感謝Andrew為減少病痛所做的努力。

Andrew的例子當然有特殊性。但作為父母,在孩子懈怠或受挫時,提醒他們所做的事可能影響許多人的生活甚至是全世界,以此鼓勵他們懷抱信念,這是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做到的。

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

哪怕孩子再聰明,科研始終是一件很難的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很多失誤,家長在這時候切記不能過多責備。一些也具有科學知識和經驗的家長尤其容易犯這個錯誤,朱崴博士自己就有過教訓:一名學生反复在實驗中犯一個常識性錯誤時,他忍不住大聲指責,但很快他意識到,這些常識是自己在多年科研中學到的,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常識。

朱崴提醒家長們要始終記得,孩子是需要時間來學習和體會的,不要輕易發火,這樣才不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如何正確看待“獲獎”?

頂級科技競賽獎項是學生們夢寐以求的光環,但最終能得獎的必定是極少數人,因此,教導孩子正確地看待結果,也是家長們需要做的功課。

實際上,無論得不得獎,孩子在研究過程中都是受益無窮的。朱崴舉例說,他認識的一個孩子整個高中生涯都投入到一個課題中,中途並沒有參賽,但最後出來的結果相當驚艷,與一個研究生做出的研究無異,而他在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鍛煉出的科研能力、以及體驗到的滿足感,都是無價的。

另外,在準備競賽、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朱崴對此也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名學生本來很有自信,認為以自己的課題和成果,一定可以拿到西門子獎,誰知最後竟沒有入圍。

在幫助分析落選原因時朱崴發現,他的研究內容的確無懈可擊,而問題出在其展示上,有太多生僻艱深的詞彙和概念,但凡不是這個專業方向的評委都不會懂。於是朱崴指導他反復修改,並教導他說,科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普羅大眾都能理解一件事,讓他把同一個課題解釋給父母鄰居,最終做出一份完全不同的展示, 12年級時再拿去參加雷杰納隆競賽,獲了獎。

這名學生最後得到了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即便沒有獲獎,他學到的教訓都會對他未來的學習有極大幫助。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教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看待沒有達到期待值的結果,並且引領他們看到“失敗”的益處,畢竟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並沒有失敗,“either win, or learn” 。

我們將繼續推出這次分享會上其他嘉賓的更多內容。此外我們還將不定期舉行更多教育類線下活動,針對家長關心的不同問題,提供一個交流及諮詢的平台。請關注美國中文網,了解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