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100條典故 讀懂滄桑中華

1.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黃帝(號軒轅氏)聯合炎帝(號神農氏)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後稱之為“黎民”。之後黃帝又打敗炎帝的部族,兩個部落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族。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之後比較著名部落首領,堯去世後,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卻推舉舜為帝。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4.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驁不馴”便出於此人。湯,又名“成湯”取得黎民百姓的擁戴,後打敗夏桀,滅掉夏建立了商。 “網開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湯的仁慈。

5.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的並稱。紂創造了“炮烙”“蠆(chài,蝎子)池”等刑罰,造“鹿台、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6.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來周公輔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止進食,急於迎客。

7.週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 “烽火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週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被稱為“春秋五霸”。

9.“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10.“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11.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12.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22年,報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13.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4.“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6.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於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蹟,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7.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於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連橫”消解聯盟,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8.屈原名平,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後因不忍看到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屍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後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後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19.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應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廉頗聽說後,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20.紙上談兵: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守,秦無策,後秦使離間之計,調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並無實戰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萬趙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於長平,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21.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 “穎”指錐子的柄。

22.竊符救趙:戰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楚合縱,一面委託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趙,事成後留在趙國未歸。

23.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政後,滅韓、趙,並攻占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xiàn)”,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統一中國:秦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實現了統一,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為抵禦匈奴的侵犯,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大興土木,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後不久便被農民義軍推翻。

25.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死後,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兵夫屯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民大起義。

26.西楚霸王項羽:陳勝、吳廣被害後,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樑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秦武裝,並在鉅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了反秦戰局。

27.鴻門宴:反秦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從范增之計預設鴻門宴剷除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得以逃脫。

28.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謀士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並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佔據關中,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做了皇帝后,以韓信匿藏項羽部下將其治罪降職,後蕭何與呂后(劉邦妻)設計將韓信處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9.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占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范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後採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呂氏之亂:呂雉,劉邦結髮之妻,其子劉盈即位,呂氏便執掌大權,進入了呂后時代,呂后為人陰險毒辣、殘酷無情,殘害劉氏家族,欲將劉氏天下改為呂氏天下。其中,將劉邦愛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雙目、熏聾耳朵、弄啞喉嚨,扔進豬圈,做成“人彘(zhi,豬)”。呂氏執政16年,繼承了漢高祖開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和對外和親”政策,是歷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1.飛將軍李廣:漢朝猛將,一生抗擊匈奴,贏得飛將軍美名,後被衛青陷害引劍自刎。唐代詩人王昌齡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說的就是李廣。

32.司馬遷寫《史記》:西漢司馬遷秉承父誌編寫《太史公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歷時10多年完成了《史記》,共130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33.昭君出塞: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名王嬙,字昭君,因未行賄畫師毛延壽而被醜化,不得寵幸。後漢室與匈奴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艷,南飛大雁為之駐足,故有“落雁”之稱。昭君出塞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

34.王莽改制:漢成帝時大司馬,公元8年,王莽篡漢位稱帝,該國號“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終未成功,公元25年,漢皇族子弟劉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東漢王朝。

35.黃巾軍起義:東漢晚期,官宦和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流離失所。冀州鉅鹿人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規定義軍以黃巾纏頭,故稱“黃巾起義”,後被官軍鎮壓,餘部作亂了20餘年,使得東漢王朝奄奄一息。

36.董卓專權:黃巾起義後,各地豪強以鎮壓黃巾為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割據一方。涼州軍閥董卓以剷除宦官為名進京駐守,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董卓自封相國,獨攬大權。驍騎校尉曹操,聯絡冀州袁紹,聚集各州郡人馬,歃血為盟,進軍洛陽。董卓得知,遷都長安,燒毀洛陽城。

37.王允巧誅董卓:董卓挾天子專橫當道,發展到“董卓不除,國無寧日”的地步,司馬王允將義女貂蟬同時許給呂布和董卓,使之反目,並挑唆呂布將董卓誅殺。

38.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帥大軍攻陷長安,呂佈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39.官渡之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生了衝突,公元200年,袁紹派軍10萬,先是大將顏良、文丑被暫時降於曹操的關羽所殺,形成了官渡對峙。袁紹謀士許攸獻計不被採用,許攸棄袁投曹,並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營烏巢,一戰便將袁紹擊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

40.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得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臥龍”便是諸葛亮,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41.赤壁之戰:曹操消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便南下進軍南方。魯肅獻計孫權,聯合劉備抗曹,任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五萬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曹操採用龐統之計將戰船連在一起,孫劉聯盟設反間計(蔣幹中計)、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並巧借東風,火燒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逃回江陵。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2.公元220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

43.蜀漢建興5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後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

4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45.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后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6.八王之亂: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后賈南風(賈后)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太子(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廢除賈后,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后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47.十六國:從後漢開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上稱為“十六國”,南方由東晉統治。十六國與東晉並立百餘年。

48.南北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劉裕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晉恭帝退位,東晉滅亡;次年劉裕毒殺晉恭帝,開了殺“禪讓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滅掉北方的幾個小國,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統天下,並立百餘年,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叫“南北朝”。

49.淝水之戰: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討伐東晉,其先鋒部隊被晉軍擊潰,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在秦軍撤退之際,秦軍中有人疾呼:秦軍敗了,秦軍大亂,晉軍乘勝出擊,大獲全勝。僥倖逃脫者丟盔棄甲,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50.公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登基後以“節儉”“殺貪官污吏”穩定了政權,後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公元587年,隋文帝舉兵南下,消滅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分裂局面。

51.公元604年,楊堅次子楊廣,殺兄奪取皇位,是為隋煬帝,公元617年,晉陽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入長安,立代王侑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於江都,五月李淵在長安廢隋恭帝侑,稱帝,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隋朝滅亡。

52.決戰玄武門: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長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齊王李元吉。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年號“貞觀”。

53.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與吐蕃(bo)王朝松贊乾布和親,為加強藏、漢兩族的友好作出了貢獻。

54.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間“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燦爛,國力鼎盛,史稱“貞觀之治”。

55.女皇武則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廢皇后王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自此,武氏獨攬內宮大權;660年,因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下詔委託武則天協理政事;674年武則天與高宗同殿聽政,共受朝拜,天下稱“二聖”;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則天立三子李顯為帝,為唐中宗,自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次年,武后廢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為睿宗;公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週”,自號“聖神皇帝”。

56.請君入甕: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製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57.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58.唐中宗復位後,讓其妻韋後當權,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韋後,擁其父戴睿宗復位,兩年後,睿宗傳位給李隆基,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再次出現中興局面,史稱“開元盛世”。後來被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的同族哥哥)破壞殆盡。

59.安史之亂:唐玄宗執政後期,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攻陷洛陽,安祿山自立為帝,號大燕皇帝,之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不久安祿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此次叛變持續了8年,史稱“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60.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率眾響應,公元880年黃巢義軍攻克長安,唐僖宗南逃,黃巢稱帝,改號大齊。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擊敗黃巢義軍,黃巢至狼虎谷自殺,起義失敗,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61.唐王朝滅亡以後,中國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後周“點檢”(職位名稱,相當於皇家部隊司令)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拜呼萬歲”,奪取周政權,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建都開封。

62.杯酒釋兵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個藩鎮的節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63.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後,五代十國中留下來的有北方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國。宋太祖用了13年的時間,把南方五國滅掉,又出兵北漢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公元979年,親帥軍隊攻至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其手下名將楊業(楊繼業)也隨往歸宋,北漢亡,五代十國割據時代結束。

64.寇準抗遼:寇準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時期入朝任職,因剛正不阿被貶;宋真宗即位後,再次被啟用任宰相。對北宋抗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挫敗契丹前鋒,雙方議和,訂立“澶州之盟”。

65.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為金太祖。

66.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杭州)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67.賣國賊秦檜:秦檜,北宋時期的大臣,在北宋淪陷時被金兵俘虜,因其奴顏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並在宋金交戰之際,連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內奸。秦檜在南宋任宰相期間,賣國求榮、陷害忠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抗金英雄岳飛殺害,一起被害的還有岳雲、張憲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獄,而秦檜及其妻王氏從此遺臭千年。

68.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遼及北宋時期,蒙古國各部落為爭奪領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戰爭,鐵木真力量逐漸強大,並陸續消滅了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

69.公元1271年,蒙古國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為元世祖,次年遷都大興府(今北京市)。隨後,大舉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統一了中國,南宋宣告滅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終被處死,卒年47歲。 “自古英雄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70.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順帝即位後,荒淫殘暴,民不聊生,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割地稱王,自立國號。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領導的部隊,實力發展迅速,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勢力,於1368年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將徐達率軍直搗元大都(北京),元順帝逃往塞外,統治中國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1.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72.靖難之役:明太祖開國後,將自己的子孫加封為王,鎮守邊疆。藩王權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保護自己的皇權,決定削藩,各藩王先後被革去兵權。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北平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變”。三年後,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成為明代第三個皇帝。

73.空前絕後“誅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後,立即誅殺建文帝的臣子、宮人、內官無數,並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被朱棣誅殺“十族”共873人。朱棣誅殺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萬多人,慘絕人寰。清初史家谷應泰歎曰:“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74.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裡,鄭和七次出海,前後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75.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起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

76.奪門之變:于謙趕走了瓦刺軍,明英宗被放回後宣布退位,被代宗軟禁起來,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擁太上皇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于謙等人不久被殺害。

77.庚戌之變: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學士嚴嵩因善於起草祭神文書而被重用,官至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公元1550年,韃靼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臨北京城下,嚴嵩閉城不戰,俺答部隊在城外燒殺搶奪,歷史上稱此為“庚戌之變”。

78.公元1565年,名將戚繼光、俞大猷(yóu)等在興化大破倭寇,斬殺敵眾2000人,肅清倭亂,拯救被挾持百姓3000多人,史稱“興化大捷”。

79.收復台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開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1662年2月,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殖民者,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後,鄭成功的子孫統治了台灣20多年,直至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永留史冊。

80.東林黨人:明末清官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了當局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分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東林學院過去貼著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是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所寫。反對他們的人稱之為“東林黨”。後遭到當朝閹黨魏忠賢的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後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後六君子”。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治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東林黨人得以昭雪,並一度入閣。

81.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後來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 1626年名將袁崇煥在遼東打敗後金,努爾哈赤戰死,史稱“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即位,即為“清太宗”。

82.闖王李自成:西元1627年陝北白水縣王二揭竿起事,各地紛紛回應,李自成、張獻忠也加入了起事的隊伍。1636年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4年初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3月,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樹下,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推翻,5月,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佔領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轉輾河南、山西、陝西一帶,1645年被地方武裝擊斃,時年39歲。

83.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時,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權先後建立。5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1645年,清兵揮軍南下,至揚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揚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義,清兵在揚州城瘋狂屠殺十日,數十萬人喪生,此為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大屠殺。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福王被俘,次年被殺。南京失陷後,又有魯王、唐王建立政權抗清,於1646年先後被滅。西元1664年,清兵入關20年,終於平定了大陸。

84.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抗,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85.1683年,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大軍進攻臺灣,鄭氏傷亡慘重,鄭氏大臣投降大清,至此全國統一。

86.雅克薩的勝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國向黑龍江地區大舉進犯,佔領了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城,清政權進關以後,派兵收復了雅克薩,西元1689年,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劃分了兩國邊界。

87.曹雪芹與《紅樓夢》:康熙下江南的時候,經常住在一個織造官曹璽家中,曹璽的妻子孫氏是康熙小時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顧。雍正即位後,因皇室內部的糾紛牽連了曹家,雍正將曹氏抄家革職,曹家自此沒落。曹璽有一重孫,名曹霑,字雪芹,寫成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小說《石頭記》,就是後來的《紅樓夢》。《紅樓夢》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著。

88.紀曉嵐與《四庫全書》:乾隆年間,由學者紀昀(字曉嵐)為總編纂官,合同戴震、姚鼐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後人研究我國的燦爛文化留下了珍貴遺產。

89.西元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嚴厲禁煙,責令英商繳煙,共繳獲200多萬斤,在虎門燒毀。次年英國以此為由發動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90.西元1842年,中英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開放廣州、上海通商,協定海關稅則,割讓香港。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91.西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攻克永安後,洪秀全在永安封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北王韋昌輝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下2萬餘人,天平天國漸趨衰弱。1864年洪秀全亡故,清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滅亡。

92.西元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與俄簽訂《璦琿條約》,俄割占大片領土;同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清廷又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其自由傳教等;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皇帝逃往熱河(河北承德),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同年清廷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地、賠款。

93.西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國藩統轄江蘇等四省軍務,洋務運動(1861-1894)開始,主要內容是創辦軍事工業、實業,編練陸海軍,設西式學堂。

94.西元1883年,中法戰爭(1883-1885)爆發,黑旗軍在越南打敗法國,擊斃法將李維業,取得紙橋大捷。兩年後簽訂《越南條約》,“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95.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爆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6.西元1898年,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奏章,施行戊戌變法,此後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新政被徹底推翻,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維新人士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變法只維持了一百天,史稱“百日維新”。

97.1899年,山東爆發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義和團運動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氣焰,但由於其具有籠統排外色彩以及農民運動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並在失去利用價值後被拋棄,最終失敗。

98.西元1901年,清朝代表李鴻章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11國公使簽訂《辛醜條約》,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99.1905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提出“三民主義”。

100.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領新軍工程第八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次日攻佔武昌城,武昌起義勝利。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宣佈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