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十二道 囊括中國文化精華

01、 為人之道

孔子在為人上最大的主張,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多次。

君子有四大修養:

自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遇到問題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只知責備別人。

克己——“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的慾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操守和規矩。

慎獨——“君子慎其獨也”,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和地方,也能保持表裡如一的操守、品格和儀態。

寬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02、 老子——處事之道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最後一句。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立足不敗之地。

“上善若水”,人皆取上,水獨居下,而能奔流向前,終至成海。將自己放低,才能與世無爭,於是廣收厚積。

“不爭”在《道德經》裡出現頻繁,偶爾也作“不諍”,或許代表老子對人們最表淺的要求,即語言上的不爭執、不爭辯。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養,在說話尤其容易的當下,學會閉嘴是門學問。

03、 莊子——養性之道

養性貴在平易恬淡。 《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人一旦被私心掌控,就會失去正常人的心態,變得貪得無厭,就必然會傷身害命。

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態,減少私慾,那麼邪氣就不能侵入,就不會形勞精虧導致積累成疾。只有心地坦蕩,氣定神閒,以平常心態對待人生,知足常樂,才能益壽延年。

04、 孟子——君臣之道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怎樣待臣,臣就回報君什麼,一切上下級關係莫不如此,至今也仍然適用。

最好的上下級關係,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05、 荀子——學習之道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鐵杵能磨成針,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顆顆小水滴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荀子》開篇就說:“學不可以已。”讀書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現實中,不少人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最後取得豐碩收穫的讀書經歷。我們現代人學習荀子,就應該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不斷總結經驗,學以致用。

06、 孫子——韜略之道

孫子兵法的4大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不是教我們如何以弱勝強,而是如何以強勝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要只打絕對有把握的仗,絕不能去賭小概率事件。幹事業也應該這樣,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做自己能干好的事情,慢慢等自己實力強大了,再提高難度。否則就是賭,長久看必是一敗塗地。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凡事要先計算好代價,不能光只想著贏,要會算總賬,值不值得打?所謂殺敵一百、自損八十,贏了你能拿到多大利益? 輸了,可能就是國破家亡,傾家蕩產。職場、商場如戰場,也應該這樣。

“多算勝,少算不勝。 ”先計算好自己,可以100%戰胜對手了,才發動戰爭。平時就只顧修煉自己就行,而不是老惦記著如何干掉敵人。李嘉誠在收購別人企業的時候,都是在別人財務狀況不好的時候,平時只管強大自己。

“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勝敗乃兵家常事,看人為也看天意。孫子兵法首先不是教你如何打勝仗,而是首先教你如何認輸。認輸才是贏的根本,能真正接受失敗的人,才具備強大的心性,才能百折不撓,才會笑到最後。

07、 管子——管理之道

管理要以人為本。管仲說:“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理者只有如此才能得人心,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獲得他們的親近和支持,管理活動才能有顯著成效。

管理要知人善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管仲主張在人才的管理中要用人所長,容其所短。無論選人、用人、考評人,都不能以一時之得失來給人作出定論,要想做成大事業就必須學會容忍人犯錯誤,並深深地理解人,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08、 韓非子——統馭之道

韓非子“禦臣七術”中,最重要的是觀、罰、賞、聽四術。

觀——對屬下聽其言而觀其行,就能了解真實;不偏聽偏信,就不會受屬下蒙蔽。

罰——領導者不可過於仁慈,屬下犯了錯誤一定要嚴罰,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確保制度得到執行,以威嚴避免以下犯上。

賞——對業績、能力突出的屬下也要重賞,否則這些人難以忠誠,為我所用,持久竭盡效力。

聽——全面聽取意見,愚人和聰明人就會分清楚;督責屬下行動,庸人和能人就不會搞混。

09、 鬼穀子——權謀之道

鬼穀子說:“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一個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低估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幾何,能力大小。懂得揣測衡量雙方的五個因素:長、短、遠、近、知。

長:就是長處、優點,比別人強的地方。

短:就是短處、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到位,是否親密。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陌生,是否疏遠。

知:就是對雙方的情況是否有充分了解,所謂知彼知己。

通過衡量如上五個方面,再去決定自己是進、是退,是縱、是橫。

現實職場博弈中,失敗者是怎麼失敗的?其實很簡單,對雙方勢力的評估不足,有時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或者一味冒進,不懂後退,最終以失敗告終。

10、 大學——修身之道

《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拆解開來,就是八個次第、八重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如果格物不透徹,後面的成長成就都是浮雲。

第二重境界:致知。即獲取知識,包含兩個方面,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格物就是學習方法,再加上不斷進取的態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誠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簡言之就是不斷自省,擇善去惡。如果沒有正心,能力越強危害越大,不僅害人也會毀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心胸眼光。

第六重境界:齊家。管好一個家庭。從這步起開始做事,落實知行合一,入世修行。

第七重境界:治國。不一定非得是治理一個國家,而是“達則兼濟天下”,做更大的事,處理更複雜的關係,利益更多的人。

第八重境界:平天下。也不一定就是成就霸業,而是一種人生境界,在某一領域能對更多的人做出貢獻,改善他們的生活,為天下福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11、 易經——天人之道

《周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我們祖先的一個重大發現: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以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改變命運。

這個法則天地所得到的智慧,就是“仁義”。依仁做人,憑義行事,才能以德改命。

12、 禪宗——死生之道

禪宗要的,就是八個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更明白點說: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死得灑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出生不可抗拒,人死亡不可追回,只須事事隨緣。執著於慾望追逐的人,則不能平心處世,往往生時造業,死時惶恐。

放下萬緣,追求自身真正的精神財富,體悟自性是佛的義諦,而不去追求外在的浮華,才是人生的解脫之道,眾生的成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