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中國第一所僑校舊址建起了容閎博物館

171年前,“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從珠海啟程遠渡美國求學,開啟了中國人留學史。今年是容閎誕辰19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日前在珠海開幕。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陽春,珠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郭才武出席活動。容閎嫡孫容永成特地從海外趕回為活動致辭。

當日,珠海容閎博物館和廣東留學報國教育基地也正式揭牌。容閎博物館是在修繕容閎創辦的新式學堂——甄賢學校舊址基礎上設立,近期將向社會免費開放。未來,該基地還將引入文創企業,打造成留學生創業園區。

舊“僑校”新建容閎博物館

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東大街一巷二號,我國第一所“僑校”——甄賢學校舊址修葺一新,在復原舊貌的基礎上,新建成了珠海容閎博物館。

甄賢學校原名“甄賢社學”,是1871年由容閎帶頭捐款500兩白銀辦起來的,1906年更名為“甄賢學校”,曾培養出容國團等一批優秀人才。

珠海容閎博物館在甄賢學校的舊址基礎上建立。

容閎博物館總體面積800多平方米、展陳面積600平方米,設有陳列展覽區、場景復原區、研學課堂區、影像播放區以及服務設施區等五大展區,以時間為“經”,事件、人物為“緯”,利用歷史文獻、現存文物、圖片影像資料等多種展示手段和元素,多方位展示了珠海留學文化史。

步入序廳,映入眼簾的分別是前言及參觀電子導覽。序廳正中央是容閎的巨幅照片,以及他畢生追求的理想誓言。左右兩側則用40個時間節點,簡要概述了容閎的一生。

走進陳列展覽區,數百張圖片組成的圖片牆把人們帶到了過去。當時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就帶著120名留著辮子的小孩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學之路。該展區第一部分用200多張珍貴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容閎從1828年出生到1912年去世84年間的經歷。第二部分則用100多張圖片,從不同的維度講述由容閎帶出的120名留美幼童留學報國的歷史往事。此外,還有32個實物展櫃展示了上百件歷史文獻,充分展示了老一輩留學生們的家國情懷。

全息投影復原當年求學場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自由’和’平等’。”在博物館的第三個場景復原室,一位女牧師正在給她的四個中國學生講解自由和平等——這是1846年,布朗牧師希望帶幾個學生去美國留學時,3個珠海青年容閎、黃寬、黃勝站起來,願意跟隨布朗去美國的幻影成像場景復原。

借助全息投影“黑科技”,容閎博物館復原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歷史場景,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觀展體驗,讓參觀者彷彿身臨其境,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感受留學報國精神。

此外,研學課堂區則選擇了48位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留學先賢作為首批展示人物,通過牆面的照片與人物介紹,與地面的留學地圖情景互動。

詳實的史料、珍貴的圖片,沿著時間年輪,追尋容閎的歷史腳印,傳承和弘揚容閎的愛國報國精神。據悉,博物館今後還將開展在校學生的理想教育、歷史人文教育、珠海城市文化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全國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要時刻,在容閎先生的故鄉珠海舉辦紀念容閎系列活動,傳承與發揚容閎先生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勇毅篤行的奮鬥精神和融貫中西文化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留美幼童唐國安曾侄孫、原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唐紹明看來,容閎先生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不僅開啟了留學教育的大門,更帶領他的學生披荊斬棘走出了一條留學報國之路。

將建設留學生博物館

珠海也是中國留學文化的發源地。早在1847年,容閎從珠海啟程,遠渡美國求學開啟了中國留學史。作為第一位畢業於北美大學的中國人,歸國後,容閎借力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大員,促成了晚清幼童留美計劃——這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運動,在1872 —1875年間,120名幼童先後赴美留學。

這批幼童中,有中國鐵路工程開拓者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有中國鐵路、電報、礦山事業的開創者,更不乏政府大員……可以說,這批留美幼童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容閎借力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大員,促成了晚清幼童留美計劃。

改革開放40年來,珠海留學文化不斷得到傳承發展。目前,珠海共有各類留學人員組織11家,截至2018年7月,在珠海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7800多名,由留學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50家。從2013年起至今,珠海共舉辦了四屆留學生節,不斷打造“留學之城”的城市名片。

近幾年,珠海推動留學教育和吸引留學人才的政策制度不斷深化。 2018年4月出台的“珠海英才計劃”中,提出擇優給予留學人才創業項目15萬-100萬元資助和最高30萬元貼息貸款,特別優秀的項目還可獲得最高500萬元的資助;進駐留學生創業園的初創項目,還可享受最高300平方米、最長三年的場地租金補貼。

在傳承留學文化方面,除了剛建成的容閎博物館,還有一個籌備數年的中國珠海留學生博物館正在積極籌建中。該項目被列為珠海市重點建設項目,位於前山河畔,佔地3萬平方米,預計投資28億元。該項目建設週期為三年,建成後將是國內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科技含量最高、發展前景最為可觀的留學博物館,填補國家館藏體制內對中國人留學歷史記錄缺失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