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大罵有人力挺 美國名廚被懷疑侮辱了中餐

美國知名廚師、美食節目主持人安德魯·齊默恩(Andrew Zimmern)不久前捅了簍子,他的一次採訪上週被發佈出來,在談到他剛開業的中餐館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對於中西部那些只能去屎(horseshit)一樣的餐館吃假中餐的人來說,我想我是拯救了他們的靈魂。”

齊默恩(右)採訪畫面(截圖來自Fast Company視頻)

齊默恩本人就住在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他新開的中餐館“幸運蟋蟀(Lucky Cricket)”,就開在明州雙城地區(Twin Cities)的郊區,他自己還擔當主廚。齊默恩在節目上這麼說,應該就是為了給自家餐館打個廣告,但說中西部別的中餐館——而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華人開的中餐館是“屎”,自己是來拯救眾生的,這樣的“廣告”,可想引起了很多批評聲。

齊默恩在明尼蘇達州新開的中餐館“幸運蟋蟀”

被抨擊數日後,齊默恩這週在Facebook上發了很長一段話道歉,並解釋他並不是想自詡中餐專家,自己說的話也有些被斷章取義,他的本意是想讓真正的中餐被更多人了解:“明尼蘇達就有很多被低估的亞洲美食……但不幸的是,很大一部分中西部人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很多人只知道機場和商場裡的中式快餐,我想讓這些人知道真正的中餐和美式中餐有多好。”

但在這篇道歉帖下,支持齊默恩的評論其實佔了大多數,“你熱愛全世界不同的美食,我相信你不會詆毀任何食物或文化”、以及“你沒有說錯任何話,這個社會太容易被冒犯了”,是兩種最主要的觀點。有意思的是,就如這兩位亞裔網友說的一樣,說“你沒有冒犯誰”的,大部分是白人民眾。

網友:“我很喜歡你,不過在這兒告訴你沒做錯的都是白人,小心點兒朋友。”

不過,齊默恩的支持者裡也不乏華裔,他們的理由很直接:中西部很多中餐就是不好吃啊!

網友:“我理解你說的話,也不覺得被冒犯——事實上我還表示贊同。中西部的一些中餐館只是假裝自己是中餐館。我知道你說的是哪些餐館,也特別同意你的說法。你沒有必要道歉,你沒有冒犯到我。”

網友:“不幸的是,中西部大多數中餐館的確很糟糕。”

與以前我們聊過的一些涉及華裔的事件相比,齊默恩的言論顯然不算典型的種族歧視——實際上,即使批評者不滿他“不敬”,但也不認為他對華裔或其飲食文化總體上有什麼偏見。然而齊默恩忽略了的是,他提到的一類“美式中餐”——機場商場裡的各種連鎖店,或是被他在同一個採訪裡diss為“敲竹槓(ripoff)”的PF Chang式的餐館——都是華裔移民創造出的時代產物及其衍生品,背後是華人在美國紮根發展的一段歷史。

“中餐女王”江孫芸和兒子、P.F. Chang的創始人江一帆

左宗雞、芝麻雞、甜酸肉,華人現在都已經知道,美國的很多中國菜在中國並沒有,但正是這些當年華人根據美國人口味做出的中國菜,才讓“中餐”在美國立下了腳跟。

正如有過《排華法案》一樣,中餐館早期在美國也很受歧視,主流社會認為它們不干淨,食物也很低級,加州還立過法禁止白人女性在中餐館工作。 19世紀末,“炒雜碎(chop suey)”開始流行,這種太平洋鐵路修建或淘金熱時期被發明的美式中餐,被一些聰明的華人廚師藉著1896年訪美時備受關注的李鴻章“捆綁營銷”了一把,成功紅了起來,甚至出現在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裡,也漸漸改變了人們對中餐的印象。

1879年波士頓“宏發樓”的菜單,是美國現存最早出現“炒雜碎”的菜單。

更何況,正如我們所知,很多美式中餐館都是家庭生意,更可能是部分一代移民含辛茹苦供養子女的唯一途徑。我們反對“華人=餐館或洗衣店”這種刻板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小生意模式的確刻著許多華裔移民辛苦生活的印記;而這些變了味道的中餐,是他們為了生存、適應美國社會而做的努力之一。

許多抨擊齊默恩的年輕華裔,都回憶到自己父母開餐館供養一家人的經歷。

再後來,從江孫芸等“先驅”人物開始,更貼近中國人口味的中餐在美國為更多人熟知。但如果沒有美式中餐鋪路,這些更原汁原味的中餐、包括齊默恩的餐館,也就不會在美國出現。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吃到北京烤鴨、麻婆豆腐等中國菜,但傳統美式中餐館也仍然廣為存在。這一是因為這種貼近“美國胃”的口味、以及更方便快捷的中餐模式依然有市場,它們出現在齊默恩所說的“機場、商場”等客流量大的地方,正說明了其流行性;其二,也是因為美式中餐已是美國文化中的一部分。就像專欄作者Ruth Tam在《華盛頓郵報》中所說,早期華裔在不公和歧視的逆境中開創了美式中餐,也為移民飲食文化開創了一種“經歷時間考驗的模式”,並且“使中餐不但遍地開花,還成為了美國的象徵之一”。

幸運簽語餅(fortune cookie)也是一種常被誤認為是來自中國的傳統,其實全球的簽語餅大部分產自美國,再銷往歐洲、美洲各國的中餐館。雖然實際上並不是中國菜的一部分,但它引發了不少對其歷史和形成的研究,也成為了一種有關美式中餐的有趣的文化現象。

齊默恩的問題,可能恰恰源於他對中餐有一定的了解。去過中國、吃過很多中國菜的他對中餐更加挑剔,這無可厚非。如今,一些吃慣了中國菜的華人確實不喜歡美式中餐,而“真正的”中國菜也越來越流行。但傳統的美式中餐是美國華人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並不是阻礙人們了解中餐的絆腳石。作為非華裔,齊默恩當然有權利評價中餐,他開餐館傳播中餐也絕不是壞事,然而,他希望推廣中餐,這其實與當年“改良”中餐以適應美國社會的華裔移民如出一轍,而他現在忽視“美式中餐”代表的華人移民歷史,以及其仍然存在的合理性,以一個白人“拯救者”的身份,詆毀同行競爭者,也詆毀一代華裔的生存模式,這就觸到了不少華人的痛點。